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叶立华:聊聊疫情|2022-11-18

刚吃过饭,夫人给我泡了一杯热乎乎的花茶。
坐在键盘前,和读者朋友们聊聊天罢。我们抛开情绪,客观聊聊疫情。
聊疫情,不涉及民生,不涉及健康和医学,今天单聊一个维度,是产业。
疫情会对什么产业产生冲击,又不会影响什么产业,或者说是不会在名义上理想中影响什么产业。这个问题决定了谁要求层层加码防疫,谁要求躺平防疫,谁是“防疫爱好者”,谁又是“放开爱好者”。
不管是知识密集型生产,还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疫情一来,就算是大号流感,也要立马精神不振一大批人,但是生产企业的能效和人工不成正比,不是说一个工厂缺了一半人,比如说有个著名的新能源车企,还能维持一半的产能。
当然,有的性质的工厂可以,如计件流水线,但是科技企业不行。
随便找一个汽车工厂的工程师,他也能讲个一二三出来,一旦一半的技术工人发烧乏力干不了活,专业性的岗位一缺,产能要下降的就不止百分之五十。现代产业的复杂性虽然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不是说人都能立马顶替岗。
缺了一半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就算缺两周,对产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更夸张的企业有玻璃厂等需要热机的工厂,热机就要好几天,突然断了生产,机器一开工,又热好几天,一来二去要误工两倍的时间。
现代产业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链具有脆弱性,一家汽车工厂的产能下降不要紧,因为它生产的是电池和汽车,大部分是终端产品,产品没有就没有,不影响整个上游产业的生产。
但如果芯片产能下降呢?芯片企业产能下降呢?一个环节出问题不要紧,各个环节错位来回出问题,工业生产就要面临巨大的打击。
所以,实业从业者往往倾向于严格防疫,拒病毒于国门之外。这样才能保证产业链的运转。
但是,服务密集型企业和消费终端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就要小很多,反而受到防疫的影响很大,一旦有人加码防疫,第三产业就要直接关门,人员流动一减小,第三产业赚钱就哟受到影响。
针锋相对的两派无疑是各说各话,都是为了生意,一个是为了做别的国家做不了的工业,于是进出口额度芝麻开花,另一个是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意,于是吵着闹着也要放开。
吵起不到作用,因为两方各说各话,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谁说的都是对的。要是吵能把病毒吵没,那立华我建议大家拿着喇叭到对方门上去吵,这样病毒就没有了。
能吵走吗?吵不走,吵不走,还是要允许吵,因为有情绪,有情绪不让发泄,不合适。发泄完情绪,生活要继续,生活要继续,就要好好思考。思考一下生产和消费,到底是哪个先哪个后。
可以说没有生产,哪来的消费,也可以说没有消费,哪来的生产。话讲都对,讲理论解决不了理论问题,要讲现实,才能解决理论问题。
现实是搞生产的企业不是案板上的鱼,他们也是人,有条件要生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生产,所以德国的能源一断了,他们就要来中国。
这些企业来了中国,就提供了就业岗位,有了就业岗位,就有了钱,有了钱,才能去消费。
所以是生产创造消费。
反过来说,消费企业会不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人消费?
不会,消费企业反而跟着生产走,最次也是跟着生产的预备军学生走,哪里运输发达,他们就去哪里,哪里工业发达,他们就跟去哪里,哪里有学校,他们就围着哪里。消费企业不是傻子,除了旅游这样的非生活服务企业,大部分消费企业都围着生产转。
如果消费能创造生产,那放一个万象城去非洲,非洲的工业就发达起来了?
不会。
所以消费创造不了生产。
防疫政策只能是在这两波声音中取舍,生产会吸引培育消费,消费无法脱离生产单独存在。所以只能是优先保二产,三产倒闭一批,立马会有下一批起来,二产倒闭一批,一旦去工业化,要恢复便是巨大的系统工程。
美国的底特律去了工业化,至今也没油恢复过来,底特律的三产也日渐萧条,皮之不存。
所以,防疫必然是持久战,不能层层加码,但是,更不能随便减码。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叶立华:聊聊疫情|2022-11-1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