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 7 月,一场金融危机突袭泰国,之后迅速蔓延开来席卷东南亚,并最终升级为亚洲金融危机。
危机给东南亚各国制造了深重的灾难。为此,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怒斥索罗斯,「我们奋斗了三四十年才把国家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但却冒出了一个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人,他在两个星期之内就毁掉了我们所取得的大部分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场危机的震中——泰国,来看看这场危机的始末和原因。
春风得意
1996 年 3 月,泰国。
曼谷大街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游客的脸上难掩兴奋,他们不顾烈日欣赏着异域风情。
第一届亚欧首脑会议正在曼谷展开。这还是第一次没有美国参与的洲际高级别大型国际会议。
这些年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态势非常好,涌现了一批「四小龙」「四小虎」国家,随着经济的崛起,东南亚国家在政治上的诉求也逐渐高涨了起来。
会场内外人民都在高谈阔论,东盟作为国际社会重要一极的目标仿佛越来越近。
泰国作为东道国更是喜气洋洋,曼谷的国际声望无疑随着这次会议再次远播。
美中不足的是泰国股市上个月刚刚又遭遇一轮大跌,这给当地人的心情蒙上了少许阴影。
其实股市从去年 7 月份就已经开始下跌,眼看着 2 月份即将收复失地,但股指一个掉头就又向下去了。
不过,泰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很多年了,人民已经习惯增长,仍然对未来报以信心。
尤其自 1984 年实施盯住一篮子货币(其中美元占 80%-82%)以来,正好赶上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于是泰铢也随着美元一起贬值。泰国制造因此大占便宜,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
1986-1994 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 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 36% 上升到 81%,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从 22% 增加到 29%;农业出口比重由 47.7% 下降到 13.9%,农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由 21% 降为 11%。
1995 年,泰国人均收入超过 2500 美元,世界银行将之列入中等收入国家。毫无疑问这些年泰国的经济表现堪称优异,即使在亚洲四小虎中也是首屈一指。
泰国宗教气氛浓厚,但在经济运行模式上,泰国思想并不保守,他们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信任华盛顿共识,并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进自由市场。
1990 年 4 月泰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有关义务,取消了经常项目国际支付的限制。
次年,泰国开始减少资本项目交易的外汇管制。
尤其是 1993 年,泰国在资本项目做出重要举措,一是开放离岸金融业务,推出曼谷国际金融安排(BIBF)。根据这一安排,持牌的 15 家泰国商业银行和 35 家外国商业银行可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
二是允许非泰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进行存款或借款,并可以自由兑换。
一切都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在走,改革和增长同步进行,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不过短短几年,泰国已经由农业出口国转型成为制造业出口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半导体成为支柱,旅游业快速成长,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虽然股市有些不稳定,但改革有阵痛是难免的,总的来说发展成绩非常优异。
这时候,没人意识到 2 月份的股市已经触顶,再想回来,得是 17 年以后了。
疾风骤雨
繁华的背后是日渐虚弱的躯体。「四小虎」荣光的背后,泰国隐忧已现。
这几年,来自境外的资金呈现短期游资的趋势,越来越难以控制。而且大量国外资本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大幅推升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资产价格泡沫已经非常明显。
1993~1996 年,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近 400%,SET 指数也在 1996 年 1 月最高冲到 1410.33,达到历史高位。此后房地产和股市转入下跌,则给银行资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统计,1996 年 6 月泰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经达到 1.78 兆亿泰铢,不良资产率高达 35.8%。
泰国最为依仗的对外贸易方面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1995 年起美元进入升值通道。由于泰铢盯住美元,美元升值造成泰铢汇率持续走高,导致泰国出口受挫,经济增长放缓。
1996 年泰国的 GDP 增长率为 5.65%,虽然不低,但要知道此前的 1995 年 GDP 增长率还是 8.12% 呢。
种种迹象表明有不好的事情可能会即将发生,但此刻泰国政府却陷入了两难,因为他们的政策选择被固定汇率制度拴住了手脚:
- 想促进经济增长,泰国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 想控制通胀、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就需要提高利率。
左思右想之下,由于担心放弃盯住美元会造成泰铢贬值,增加国内债务负担,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泰国政府最终决定提高利率以维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1995 年末,泰国国内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分别达到 12% 和 13.75%,不仅为亚洲地区最高,而且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 2 倍以上。高利率政策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加剧了经济衰退,并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进一步恶化,使风雨飘摇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
泰国这个鸡蛋有缝了。
1996 年底,泰国外债高达 930 亿美元,相当于 GDP 的 50%,其中短期外债占了 60%。脆弱的金融体系、长期的逆差和高昂的通胀引起了国际资本的注意。
1997 年初,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向泰铢发起试探性攻击,但都被泰国政府化解。
2 月初,索罗斯第一次出手。
国际投资机构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 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而后在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导致泰铢汇率大幅度变动,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这是市场上首次出现的大规模泰铢抛售风潮,泰铢兑美元汇率降至 10 年来的最低点(26.18:1)。
泰国央行投入 20 亿美元稳住了局势,但汇率攻击从隐蔽转向公开化。
2 月 14 日,东南亚各国央行会议一致同意在遇到货币危机是共同进行多边或双边干预,同时泰国提高利率,再次强调汇率不会贬值。
3 月 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 9 家财务公司和 1 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 82.5 亿铢(合 3.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 100% 提高到 115%-120%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 500 亿铢(合 19. 4 亿美元)。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意外地加深了民众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挤兑开始出现,股市暴跌。
3 月 5 日,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出现流动性危机,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大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5 月 12 日,索罗斯第二次出手。
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先是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然后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沽空泰国铢。
泰铢即期汇价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强烈恐慌,泰铢兑美元曾经一度贬值至 27∶1。
面对冲击,泰国中央银行三管齐下:
- 一是通过「东亚中央银行总裁会议」的会员国,与新加坡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投入 120 亿美元维持汇率;
- 二是用行政命令禁止国内金融机构向外借出泰铢;
- 三是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率,从 10% 猛增到 1000-1500%。
经过一场鏖战,泰国最终在 5 月 20 日将泰铢维持在 1 美元兑 25.2 泰铢。
是役,索罗斯虽然损失 3 亿美元,但却看清了泰国的底牌。
6 月下旬,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辞职,引发市场的强烈猜测。受此影响,极度脆弱的泰国外汇市场再次出现剧烈波动,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猛跌至 28∶1,股市跌至 8 年最低(461. 32 点)。政府下令 16 家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停业 30 天,但这些措施已经于事无补。
于是索罗斯三度出手,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
到 6 月底,泰国外汇储备下降 300 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余 28 亿美元,已经失去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7 月 2 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已经坚持 14 年的泰铢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曾达到 32.6∶1,贬值幅度高达 30% 以上,同时宣布将利率从 10.5% 提高到 12.5%。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此正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