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规模的冲突眼看就要持续1年,这肯定是当初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原先以为能打半年就不得了。而现在看来战争绝对至少会打2年。之所以停不下来,很大的原因就是当前双方的战略诉求根本不可调和;而且有越陷越深的迹象。比如一方需要“光复”所有的土地;而另外一方明显至少想保住到手的一个半岛加另外4个州。尽管4个州中有3个其实只有半个州。如果真的让对方全部收回去,就等于这边到手的肥肉都一起飞走了。这就不是单纯的“战争红利”重新失去的问题,而极有可能在内部产生巨大的负面连锁反应,所谓墙倒众人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双方只能把筹码越摊越大,已经到了看谁先坚持不住的程度。因此战争与冲突必须继续向纵深发展。而战争最直接的,
消耗,除了人力资源之外。更多的就是战争物资,尤其是武器弹药。如果说第一年,双方消耗的都是两边的库存武器为主的话。那么第2年就会开始消耗各自的武器产能了。因为大量的库存已经被基本消耗光了。比如双方目前总共消耗的中大口径炮弹逐步向2000万发的总量稳步迈进。至于坦克大炮军用车辆,更是消耗了成千上万。就算是一流军事大国,数千万级的炮弹消耗与数万车辆的消失,在非世界大战的情况下都是倾尽家底的事情。但是在战场一线的基本烈度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反倒打得更加激烈。于是对武器供应的需求反而是有增无减,这让作战双方的后勤供应都相当吃紧。对其中一方来说,自产的武器弹药恐怕只有5%左右,而且随着重点兵工厂不断被导弹袭击,以及电力能源被持续打击,
导致电力与原材料都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下,再指望内部兵工厂发挥较大的作用是不现实的。其本身的兵工厂今后最多也就是供应一些最普通的子弹与炮弹。大部分成型配套的武器系统与弹药。其实还是靠超级大国以及其他所谓的西方盟友来“集体”提供。尽管批量提供武器的国家有至少20家;但是如此巨大而持续的消耗,让这20家的弹药库存也都普遍告急了。而作为冲突的另外一方,近一年的战事几乎消耗掉了全部坦克装甲车辆的80%;炮弹的消耗更是清空了过去30年的库存。因此今后两家背后的兵工厂,必须都要加班加点地生产全新的武器弹药来支持双方继续打下去。总的来看,以超级大国为首的这背后的20家,在这方面明显还是占据一定的优势。毕竟西方体系的财力与资源方面天然占优,
而且在大多数武器系统的先进程度上也明显占优。整个产业链相对完整。虽然欧洲的军工企业已经拉胯多年,但是在现有的氛围之下,正好有一个重振产能的机会。而作为对面,虽然从生产武器弹药的资源上整体不缺,但在类似电子芯片等关键系统上却有明显的缺项。因此战事拖延越久,其弱点将暴露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