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陵:“君且去,休回顾”|2022-12-02

1



有的人、有的事,注定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湾流,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但是做为亲身走过历史长河的个体,我们还是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移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晚上,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宣告解体。


我国和苏联有过论战,有过边境陈兵百万的过节,但归根到底,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所有的矛盾都是内部矛盾。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崩离析。


如果不考虑朝鲜、越南等影响力不足的小国,我国是绝无仅有的、能保持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


这样的地位,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


很多时候,“绝无仅有”意味着一个人、一个国家出类拔萃,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绝无仅有”意味着异类、和大多数国家不同。


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很危险的。


美国能成为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自从大萧条开始,美国便放弃绝对的自由经济,吸取了计划经济的优点,用大基建、宏观调控、以工代赈等方式挽救经济危机。


同样的道理,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复辟以后,苏联便陷入计划经济的循环,丧失了吸取市场经济优点的机会。


于是苏联社会能保证相对公平,却经济增长乏力。如果没有八十年代的石油涨价,根本不可能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内部矛盾爆发,可能还要提前一些时间。


所以做为“绝无仅有”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何去何从,是个大问题。


其实当时也没得选。


除了摸着美国过河以外,我国没有别的选择。


美国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盘,吸取了计划经济的优点,那我国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基本盘,吸取市场经济的优点,形成中西合璧的格局。


苏联解体24天后,面对国内公与私、左与右、资与社争论不休的局面,小平同志依然于1992年1月18日南下,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打破争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下基调。


现在回头来看,不管各方对这件事有怎样的议论,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事对我国的命运、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看法,都有了极大的改变。


我国也在经济领域回避了苏联的老路,真正走上与世界共命运的全球化道路。


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67岁的他主持会议,夯实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基本要求,确立了两个经济方面的目标:


全党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高处的声音传向全国各地,一张轰轰烈烈的经济宏图展开。每年粮食大丰收、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保持极高的GDP增速,而当年下海经商的十万干部,成为“九二派”企业家,如今占据民营经济的半壁江山。


那个我们熟悉的昂扬向上的时代,正是从92年扬帆起航。


如果说小平同志给这艘大船确定航向,那么他就是用力启动发动机的人,正所谓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今天的中国,都深深的打上了他的烙印。



2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国际风波,不可避免的对国内精神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我国在90年代面临信仰危机。


很多人对前路迷茫、对现实不知所措,急需有人指明前路的方向,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9年,小平同志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7年,小平同志去世,他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外,“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年后他提出“三个代表”,做为理论的重要补充: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现在来看,在那个思想迷茫的年代,这几件事一步步推进,最终起到压舱石的效果。


此外他任内还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94年的分税制改革,基本改变地方多、中央少的财政分配方式。中央政府有钱了,才能进行大基建投资、上马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项目。


我们今天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实有赖于94年的分税制改革。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陵:“君且去,休回顾”|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