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仗,就应该这么打!《功勋·李延年》传授给我们的指挥灵魂和作战经验》的时候我说过,我们当年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断总结战斗经验,然后快速地推广,交流。
我知道,在关注我们这个号的很多袍泽里面,有大量的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决策人员,一线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公安干警等……
在这三年里,你们都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如果可以,我真的非常愿意,这里成为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把你们的经验,积累,总结,都投过来。(ne0matrix@foxmail.com)
笔辛这篇文章,既有冲在一线时总结出来的具体经验和操作方法,也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梳理,值得很多类似岗位的同袍们去借鉴。
或许你们未曾谋面,或者你们互不认识,但我希望你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你们也绝对不是一个人。
哪怕前方是惊涛骇浪,我们也会是无尽黑暗中那一块又一块坚硬的磐石,将自己对这个民族的忠诚,坚守到最后一刻。
已经很久没有写这种随笔式的记录了,不免有些紧张,尤其还是通过《外卷青年》这一平台,以文字的方式与广大袍泽“云见面”,浅谈一些个人参与基层抗疫的经历。感谢N大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渠道。
最近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大家普遍对疫情所衍生出来的种种乱象表示担忧,对二十条出台后所产生的影响究竟如何也莫衷一是。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部分参与了所在区域的疫情防控攻坚工作,所以想从政策执行的个体视角出发,与大家分享此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希望能够为广大袍泽在探讨疫情防控走向时,提供一个小切口、小视角、小参考。
笔者受能力和经验所限,掌握的信息不一定全面,一些地方涉及到个人的情感表达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足之处,还请袍泽朋友见谅。
一、从“建言者”到“执行者”
记得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在街道工作,参与了社区的文明劝导、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小区“敲门行动”、上门给居家隔离的居民送生活物资等工作。
当时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敬而远之”,只要小区里看见有“鄂”字头牌照的车辆,群众都会主动打电话向社区反映,警察、居委会等都会陆续摸排该车的行动轨迹,当时大家的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封控再难也必须把病毒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那时我们对疫情的描述是“突如其来的”、“阻击战”、“遭遇战”,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从发现病例,到社区排查,每一项具体的措施都是一线摸索出来的。
当时我所在的街道,防护物资几乎没有,口罩都很难买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地取材,充分用好手上的现有资源,没有防护服和头套,就找来浴帽和雨衣;没有工作手册,就制作防疫口袋书和社区防疫地图。
从流调话术、入户流程、宣传标语等环节一点一点抠细节,把群众反馈比较好的做法一一记下来,再复制推广开来,从而形成了一套战疫的经典“打法”。
与现在不同,那时的我主要是在从事文字工作,所以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从政策层面发挥自己参谋辅政的作用。我每天都在网上“冲浪”,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趋势,搜集各类信息,并结合对一线的观察,找问题、提对策,将思考转化成文字。
那段时间也特别高产,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一共撰写了12篇建言类文章,其中《国产口罩迎“出海”窗口期三方面问题待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三方面问题待破解》《当前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居家隔离滋生心理健康问题需打好“心理防疫战”》《疫情催熟“宅经济”的背后互联网乱象丛生需警惕》《行政权成“通行证”处方权变“提款机”医卫领域腐败高发需警惕》《在加强对“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国家防疫援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国际社区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先后被省市及中央相关信息刊物采编,部分建言获得领导批示,在一定层面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了一些参考。
当然,这些建议不一定都是我一个人的作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信息工作者,他们也肯定在关注这些问题,也撰写了大量的调研文章,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但当自己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得到重视并被采纳,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尽管如此,那时的我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自己提出的对策建议,在执行层面究竟会是怎样的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
后来疫情得到控制,我们取得了全面胜利,一直想对我国成功的疫情防控经验进行系统性梳理,但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好好地思考总结。加之当时社会已经普遍形成了共识,也就是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只有中国是抗疫的优等生,其他国家连作业也不会抄,也没有能力抄,所以也就没有再梳理的必要和动力。
但最近发生的情况,让我不得不怀疑我们能够在2020年战胜疫情,会不会是一次“偶然”取得的好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基层的治理水平?
记得当时日本有一个学者叫加谷珪一,他说疫情防控凸显中国强大战争动员能力,中国是“绝不可与之开战”的国家。的确,当时中国对疫情的危机处理,从事件的突发性和参与的全民性上看,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成功遏制疫情传播,极大凸显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10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36个小时改建方舱医院,无论是出生仅30小时的婴儿还是年逾百岁的老人,无论是城镇乡村的居民还是外国在华人员,在生命和健康面前人人平等,国家都不计成本全力救治,在全民抗疫的人民战争中,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
在这场同严峻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谁曾想,三年后的今天,疫情卷土重来,掀起更大的风暴。
连日来,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本土疫情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波及面扩大、持续时间较长,防控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二十条的出台,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对防控措施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却又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担忧。
而这次,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一项政策制定后,在执行层面会究竟存在哪些困难。
二、之前偷过的懒都会成为未来的难
我所在的R城是一座西南小城,距离中心城区大概1.5小时车程,起初周边城市都陆续发现了阳性病例,而我所在的城市多次社会面核酸筛查都是零报告。也或许是连续多次的核酸筛查和疫情桌面推演,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放松了对疫情的警惕。
从发现第一例阳性输入性病例开始,我所在的单位就陆续有人被抽调到小区参与支援核酸信息录入。从第一次支援YP社区,到后来的TYH小区来看,对于不同的支援点位,属地社区在防疫物资配备、现场组织能力、人员熟练程度、后勤保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距,可以明显感觉到部分街道社区、政府部门在准备上不够充分、在应对上有些“慌乱”。
以两个都在城区的街道为例,其中一个街道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青年志愿者以及来自机关单位的下沉力量在信息沟通上较为紧密,物资准备也充分,特别是在大家普遍关心的支援人员个人防护方面,负责该区域的“医疗点长”会向大家培训穿脱隔离衣、防护服的“六步洗手法”,在核酸采样点也会分区域设置不同的工作区间,特别是隔离区间的一脱区、二脱区,会有专门的内感护士负责该区域的地面、物表、空气消毒杀菌工作,监督指导志愿者等规范操作,从而保障人员的相对安全。
而这些方面,在另外一个街道的社区,就恰恰相反,少数社区工作者不尽职尽责,在核酸检测现场自顾自的刷手机,对前来支援的下沉力量也表现得特别冷漠,同时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对任务分工前期没有做好介绍,导致支援人员在情感上有些受挫,一定程度打击到这部分群体的积极性。
如果不是运气好该区域没有阳性病例,在那种“程序化”的核酸筛查下,很难保证不会出现聚集性感染风险。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大考,那么考的是什么?
是干部的能力。
试的是什么?
是干部的担当。
近年来,“躺平之风”已成为影响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不良风气。起初,“躺平”这个网络热词还带有一丝与世无争的豁达,后来则更多地演变成为缺乏奋斗的激情。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基层有一定比例的干部非常缺乏担当作为的精神,他们要么是不推就不动、不喊就不干的“陀螺”,要么是能拖就拖、能赖就赖的“鸵鸟”,要么是慢慢腾腾、消极怠工的“蜗牛”,导致工作执行不下去、政策落实不下去、问题不能解决,即便是没有疫情,就是日常事务,标准动作、规范动作都难以完成。
一些单位长期懒散惯了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一旦加点担子就叫苦连天,机关长期存在的“忙闲不均”的现象愈演愈烈,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再在疫情这面放大镜之下,这些干部的态度、能力便被照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才看到不少类似“先说‘欢迎光临’后说‘扫一下码’”便被勒令关停整顿等瞎作为、乱作为引发民怨的事情。
当然,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和社会热心人士,都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当中来,在各环节、各领域、各岗位发挥了自身的作用。
只是这些人往往也是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比较,实在有失公平。
而疫情也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我们将那些不愿做事、不敢扛事、装样子、混日子,甚至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筛选掉、过滤掉。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动人
战疫以来,我所在的单位还参与了高速路卡口值守、管控区域封闭式管理、支援乡镇“追阳”、社区流调排查、以及高风险“三无小区”包片包干攻坚行动等工作。如果要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战斗,应该要数支援HJ坡安置房“三无小区”了。
11月23日,我们接到组织部命令,机关全部干部职工到HJ坡实施包片包干疫情防控工作。
在我们来之前,这里已经有另一个镇的几十名机关干部驻守在这里,从临时隔离管控开始,他们已经坚守了10多天,大家都很疲劳,原本头一天就抽调了一半人员返回原单位,这时候组织部又要在他们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再抽调50%的人员去其他地方支援。还没有正式入驻,就面临人手不够的问题。
在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我们赶紧进入了战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