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戎评:台积电赴美,大国竞争的终极秘密暴露了|2022-12-14

前段时间,拜登迎来了担任总统以来最高光的时刻,标志着台积电赴美工程迈出里程碑一步的迁机典礼,在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举行,参与迁机典礼的不止有美国总统拜登和政府要员,还有包括苹果、英特尔、AMD等一众全球顶级ICT企业掌门人,规格之高,堪称前所未有。在典礼仪式上,拜登颇为自豪地表示:美国制造将再度引领世界。言语之间,中气十足。

而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对此高调宣称,台积电赴美是美国在大国战略竞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天秤开始向有利于美国的一方倾斜了。

有很多人不理解,一家科技企业前往美国投资,怎么就能撬动大国战略竞争的天秤向美国倾斜。不理解是正常的,因为大国竞争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以前是地缘势力范围的争夺,现在是国际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

拜登视察台积电工厂,在此之前,后者宣布将对美投资从120亿美元提升到400亿美元

近代大国的崛起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其崛起的过程就是不断驱赶周边地区其他大国势力,并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绝对主导权的过程。比如美国在崛起时把西班牙从中美洲赶出去了,而日本在崛起时先后驱赶了朝鲜半岛的中国和辽东半岛的俄罗斯。在完成对其他大国势力的驱逐后,美日均在这些紧邻自身周边的地区建立起绝对且具有高度排他性的霸权。

为什么大国们的霸权总是建立在本国所处的地区呢?

原因有两点:被动和主动。

被动因素是技术条件限制:国家战略力量的对外辐射严重依赖于国家军事力量的投送,军事力量能投送到哪里,战略力量就能辐射到哪里。同理,军事力量能在哪个地方压倒一切,战略力量就能在哪里建立霸权,这也就意味着承载军事力量投送的交通运输是推进霸权建设的核心

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前,尽管交通运输技术相较于农耕时代已有划时代的进步,但铁路交通受限于山川隘口的地理环境限制和途经区域的政治生态限制,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而与各大洲互通有无的海运同样也存在着速度慢、远洋续航不足、后勤补给困难、抗大洋风浪性弱等弱点。

所以,在当时的交通运输技术条件下,任何大国在崛起时,都会采取先近后远徐徐图之的战略,这就跟中国古代的远交近攻差不多。

主动因素是优点明显:在周边建立霸权,可以把御外的战略防线摆到远离本土的地方,使本国在战争时期获得较为广阔的缓冲区。另一方面还能依托自身的军事实力在本地区压倒一切的优势,在更轻松地调动区域内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的同时确保对供应链的绝对控制权!

最近美国部分经营就在反思,当年美国没有把制造业供应链放在美军能够完全庇护到的美洲附近,反而舍近求远跑去远离本土的东亚,导致中国发育起来后失去对国际供应链控制权,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战略失误之一!

 

随着大国纷纷兼并周边地区以参与全球争霸,地缘势力范围的争夺逐渐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主流模式,由此带来的一种非典型结果是:英国建立的所谓的世界性霸权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体现在英国的综合实力与军事实力无人能及,英国拥有大部分全球性事务决断权,英国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与裁决者,但难以染指有其他世界性大国存在的地区话语权,比如在中美洲美国说的话比英国权威,在北非当地只认法国做老大,在东欧德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力更大。

诸侯势力割据,群雄兵力的局面,让英国无法有效调动全球资源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分工分配,彼时的经济全球化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情况是各个大国以己为核心,在本地区建立闭合独立的产业生态圈,以满足发展需求。

换句话说,地缘势力范围越广阔的大国能调动的资源越多,产业生态圈的流通性越强,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近代大国需要满世界疯狂抢地盘的原因。

但冷战结束后情况大不一样了。

苏联的解体宣告美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绝对的世界性霸权的国家。

美国不仅在世界事务上说了算,在地区事务上也说了算!

在大国林立的西欧,美国悍然发动打击欧元的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法德等国不敢多言;在俄罗斯所处的东欧,北约数次东扩,波罗的海三国去俄向西美国把枪口都怼到圣彼得堡门口了,俄罗斯还是无力反击;在中国所处的东亚更不用说了,九十年代三大耻至今刻骨铭心。毫不讳言,工业革命的近三百年来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个地步。

对全球政治生态的绝对性控制,赋予了美国可以有效调动全球资源并按照其意志和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全球产业布局、全球产业转移和全球产业分工的能力,而第三次产业革命孵化出来的轻质工业,则大幅度降低了全球化向外拓展的门槛

注:

重质工业是指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催生的核心工业门类,如石油化工业,钢铁制造业,电力水利设施,煤炭等,这类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对外转移难等特征;而与之对应的轻质工业,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后才有的概念,它的核心门类是电池、半导体、屏幕等电子产品,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金额小、对外转移简单便捷,见效速度的特点。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中东和俄罗斯提供石油,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提供矿产资源,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和生产工厂,日本和韩国提供精密零件,美国和欧洲提供专利技术,然后所有环节汇成一条产业线生产商品。全球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国家参与到了这套体系的运转中,要么是资源供应者、技术工业者和成品供应者,要么就是消费者。而美国在这里面既能够通过技术输出赚取惊人的专利费用,又可以通过跨国贸易必须使用的美元赚取铸币税,赚得可谓是盆满钵溢,十个英国都赶不上。

 

随着跻身全球化的国家越来越多,产业对国家发展的提升渐渐超过地缘,如今想要过上好日子,不需要再搞帝国主义时代那套地缘势力扩张了,只需努力拔高产业维度,用更先进且无法替代的产品就能赚取天量利润。而全球化近四十多年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境,又使得以暴力手段如战争或硬性脱节来破坏其稳定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这时大国战略竞争的底层逻辑明显发生转移,即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地缘势力范围的争夺,过渡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国际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

而国际供应链的控制权取决于两大关键:技术制高点和产业产能

技术制高点决定能做什么,做得好不好;产业产能水平决定能卖什么,能卖多少出去。没有技术制高点,生产出来的东西赚不到啥钱;产业产能水平不行,技术就不能变现,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一不可的。这就相当于古代的粮权和兵权,有粮没兵打不赢仗,有兵没粮也打不赢仗。

后冷战的前二十年,技术制高点和产业产能这两大关键都在美国手里,所以美国对国际供应链的控制权也是绝对的,但情况在第三十年发生了逆转。

2010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登鼎世界第一,此后我们又凭借着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西太平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物理上和产业上双重斩断了美国对产业产能的控制。到2018年时,基本形成中国控制全球产业产能美国控制全球技术制高点的两权对立的形势。双方当前争的便是将握在对方手中的另一半抢过来,从而赢得新时代大国战略竞争的胜利。

因此,中国拼了命地在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而美国同样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打破中国的产业垄断,谁能抢在对方前面完成对“粮权”和“兵权”的整合,谁就能封狼居胥,奠定乾坤。

 

半导体这玩意,时下一轮产业革命的通用零部件,其重要性等同于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石油,以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用得着,手机、电脑、汽车这三大件就不说了,智慧小区的门禁、人体感应,智能家具的电动窗帘、智能马桶也离不开半导体元器件。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钢铁是工业的骨骼、电力是工业的血管、天然气是工业的氧气、稀土是工业的维生素的话,那么半导体则是工业的神经元,人没有神经元就感觉不到周遭的事物,无法正常生活,而工业没有半导体就无法正常生产。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谁能控制半导体的技术高度和产业产能谁就能在大国战略竞争中胜出!

中国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已是不争的定局,至于什么时候突破技术封锁,谁也不知道,但是迟早的事。而美国产业空心化多年,半导体概莫能外,想要笑到最后,重塑本土半导体制造业是必须的。现在就看是我们先突破技术封锁,还是美国先产业产能回流,所以整个民主党政府对台积电赴美这事非常看重,也难怪拜登会高呼美国制造将再次引领世界。

但问题是能成真吗?

彭博社的标题取得好:对不起,400亿美元,买不回美国芯片独立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戎评:台积电赴美,大国竞争的终极秘密暴露了|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