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竞赛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做个PPT,对手就得选择跟不跟,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冷战里苏联领导层虽然确实挺蠢的,但也不是美国人做了个星球大战的PPT,他就跟,要蠢到这种地步那苏联坚持不到1991年。
我见过“军备竞赛”的全流程、全层次,从顶层战略布局到具体一线实施,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中印边境上中国和印度的兵力规模不在一个层次,大概是1:3的样子,我军仅有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野战部队,以及一部分边防部队,印军则有7个正式集团军规模的野战部队,比这个多得多的准军事部队。实际上要是把印度的准军事部队也算上,双方兵力对比不是1:3,还要高,我军就西藏军区、新疆军区,相当于两个集团军长期驻留中印边境,印度是3、4、33、14、15、16、17一共7个集团军,其中17集团军是二线机动预备队。我军两个军区的边防部队跟印军的准军事部队比起来人数更少,可能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这就导致一个十分悬殊的军费开支占比:
印军在中印、印巴边境花掉的军费,大概占他总军费的40%,这部分军费大部分是维持其7个集团军和数不清的准军事部队的日常性开支,军费使用效率是很低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提升,花钱请人守边防线能提高什么战斗力?白花花的银子都浪费在公路上颠簸的弹药和补给上了,而不是拿去搞武器研发,更新作战系统。
中国在中印边境花掉的军费,最多能够占到陆军军费开支的10%,全军总军费的5%。剩下的钱能够拿去搞海军,搞高精尖,搞合成旅换装,搞作战体系更新,提高工资吸引人才,这才有了你看到的海军哗啦啦下饺子,空军搞战略远程空军,火箭军分分钟掏出一大堆科幻武器。
而我们陆军只有新作战靴 !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尽管中印双方在一线投入的军费绝对数量相差没这么悬殊,但是占各自军费的比例却相差极其悬殊,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印度海军、战略空军的发展被锁死。他不得不把宝贵的军费投入到毫无价值的中印边境上去,导致没钱去发展海军,没钱发展空军,因为他的命门在这边,虽然利益在海上。就地理环境而言印度更加倾向于一个海权国家,毕竟身处印度洋能源通道的黄金位置,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更愿意大力发展海军和战略空军成为一个海权国家。从他拼了老命也要保持航母编制就能看出来,其实他心心念念的是成为印度洋霸主,而不是把一小半军费都扔到喜马拉雅山上的荒郊野外去。
然而喜马拉雅山确实离他首都太近了,就像脑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得不把军费砸喜马拉雅山上面。
这才叫“军备竞赛”,花5%的钱,抵消掉对方40%的军费,不是看绝对数量,而是看竞争对手的相对占比。这个很好理解,像印度这样的对手如果都是这么个交换比的话,中国能打20个,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么漂亮的交换比呢?印度人到现在为止也被按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动弹不得,没有打到拉萨,没有打到兰州、成都,哪怕是只有两个集团军守着也没打上青藏高原。关键就在于我军1962年战争之后选择了坚守有利地形,堵死了印度人上山的口子。
这个是中印边境的开鲁山口,我军只需要堵死开鲁山口,后方岗巴县 城外面的开阔地可以展开无数个炮兵群,你就是架一万门大炮都不带挤的,而印军的进攻通道只有窄窄的一条深谷,来多少死多少,都不需要前线堵口子的小伙子们开火,就后方炮群密密麻麻的轰过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