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便是定都关中的秦国,和定都邯郸的赵国争夺乱世霸权,获得战争胜利的秦国,很快开始攻灭六国的进程。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刘邦和丰沛故旧们完整继承了秦国的基础,和定都彭城的项羽在荥阳对峙。
而韩信率偏师横扫河北,不仅完成关中对河北的压制,还和刘邦一起集两大板块之力,在垓下合围项羽。
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刘邦便一统天下。
所以在秦汉年间,关中完胜河北以及其他地区,背后的原因就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的:
“关中膏壤千里,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关中经济占天下经济总量的60%,就是定都关中的秦始皇、刘邦建功立业的经济基础。
但是到了西汉末年,关中开始没落,河北逐渐崛起。
汉光武帝刘秀“单车巡河北”,得到河北豪强的支持,并收服百万铜马军,凭借地利、财富和人口,建立起定都洛阳的东汉王朝。
从此以后,河北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地理、经济单元。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夺取河北,便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资本。西晋末年,羯胡出身的石勒攻占襄国(邢台)横扫河北,就可以自称赵王,和定都关中的刘曜分庭抗礼。鲜卑慕容部从幽州南下,击败冉闵占据河北,就建立起称雄五十年的慕容燕国。
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关中唯一一次反超河北,是氐族出身的苻坚建立前秦,不过肥水之战时苻坚一败涂地,统治中原的生态位很快让给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定都大同,随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从地理上来说,北魏是典型的关东王朝。北魏重用清河崔浩等关东士族,那么从政治光谱上来说,北魏也是关东王朝。
直到北魏末年分裂,高欢和宇文泰分别占据太原和长安,关中才在数百年乱世中真正有了一席之地。
把持西魏朝政的宇文泰创立府兵制、改革均田制、团结汉人豪族,成功把胡汉力量拧成一股绳,为日后的北周灭北齐、唐定关东打下深厚的军事基础、人口基础、经济基础。
所以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大唐秦王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本质上是关中经过六百年的落寞后,凭借突然爆发出的强大力量,对河北地区的复仇,对关东势力的清算。
而在汉光武帝刘秀到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数百年里,河北和关中结下的深仇大恨,以及两个地理经济单元的隔阂,远远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
这点在李世民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627年,刚登基的李世民和大臣们聊天,说起人口的地域差异,就本能的抬高关中、贬低关东/河北,“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
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天降猛男,更是以宽容纳谏著称的千古一帝,就这,还有严重的地域歧视观念。
可能李世民是无心之过,但无心之过恰恰说明,关中和河北的地域隔阂,是那个时代的人骨子里的东西。
那大唐统一之后,东西的地域之争消失了吗?
当然没有。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尉迟敬德、温大雅、秦叔宝等关东豪杰出了大力气,可以说,正是这批关东归附功臣要兑现战争红利,才把李世民推到逼父弑兄的处境上。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要夺回朝廷大权,便借“废王立武”事件,拉拢李绩、许敬宗等关东大臣,清算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中权臣。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大唐都已经成立一百多年,以诗人王勃为代表的关东人士,依然借“二王三恪”之争,和关中人争夺大唐朝政话语权。
主要是因为河北的实力太强了。
关中势力的优势在于,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做为富庶地区,可以提供征服天下的经济基础,河西走廊和陕北草原只能养活游牧部族、小型割据势力,不可能诞生出争夺天下的竞争对手。
所以秦汉隋唐都是开函谷关迎敌,以一隅抗天下。
而从汉朝开始,河北便成为“土地肥沃人口繁盛”的地区,如果河北势力兼并了河南,那就更不得了,唐太宗李世民亲自评价过:“山东,人物之所。河北,蚕绵之乡。而天府委输,待以成绩。”
安史之乱爆发前,颜杲卿说的更明白:“今河北殷实,百姓富饶,衣冠礼乐,天下莫敌。”
可能一两句话不够直观,那我们再来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