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瀚海狼山在这里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5代以及5代以后的战斗机要不要继续装备传统机炮?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大部分意见是从5代机开始,就不再需要装备机炮了。毕竟最近30年来,已经找不出一个在实际空战中,通过机炮击落敌机的实例。所有的空战战果,基本都是空空导弹取得的。但是空空导弹似乎也不是万能的。首先空空导弹的重量与体积摆在那里,尤其是隐身机采用内部封闭弹舱以后,可以携带空空导弹的数量,不是上升了而是对比非隐身机有明显的下降。而且内置空空导弹的射程,也受到弹舱本身尺寸的限制。如果想携带更多的内置导弹,就必须缩小单发导弹的直径与长度。而空空导弹是射程、最大过载能力以及战斗部的杀伤威力,都与弹体本身的尺寸成正比。因此远射程双模双脉冲导弹就不可能无限制的缩小尺寸。
如果必须实现计划中的最大实战射程超过400公里,那么即使6代机也只能最多内置携带6枚。而目前最重型的5代隐身机则只能最多携带4枚。显然都无法满足今后30年,对最高端空战的火力要求。于是乎机载高能激光炮的研发,就是6代机项目最重要的同步子系统之一。高性能激光器早就不是问题。现实中最大的障碍有几点:第一,是如何把机载激光,特别是战术飞机的机载激光的功率加大到200千瓦以上;最好能到300千瓦。一般来说,50千瓦以上的激光器具备武器化的实战价值。最近几年在战场实战测试中表现优异的反无人机车载激光,基本就是50千瓦级起步,最强可以做到100千瓦左右。50千瓦级以上的激光炮,就可以在常规天候下5到8公里,晴朗天气下最远10公里左右,实现直接硬杀伤,
中小型无人机作战能力。不过考虑到战斗机在空中的高机动性,50到100千瓦级激光炮到空中机动作战则有射程与威力不足的问题。对5.5代战机或者标准6代机来说,安装的机载激光,最低功率应该在150千瓦之上。这样可以实现正常天候下20公里,完全晴空下40公里左右的杀伤半径。如果能够升级到200千瓦以上,则可以确保50公里内的直接杀伤。如果再升级到300千瓦级,则可以实现对150公里之内所有空中目标的瞬间烧穿性的巨大破坏威力,已经接近1000千瓦级战略激光在地面发射时的作战效能。因此6代机机载激光炮的研发目标就是发射功率在200千瓦以上,最好到300千瓦级。第二,机载激光炮除了发射功率之外,还有一个系统全重是否超标的问题。发射功率越大的激光炮。其后台系统,
当然越庞大;自身重量也更大。传统的机炮全重一般在750到850公斤之间。其中包括火炮本身,弹链与弹药的全重。因此对6代战斗机来说,只有把机载激光炮的全重同样压缩到850公斤之内,才有更好的实战价值。考虑到6代机体量相对较大,因此指标可以稍微放宽一点,也就是200千瓦到300千瓦级的激光炮,上机全重在1吨之内。目前的测试型号,已经可以把200千瓦级激光炮全系统限制在1.X吨。300千瓦级全系统限制在2.X吨,距离完全达标只有一步之遥!第三,就是机载激光炮的安装位置的难题。谁都知道,对机载激光来说,最佳安装位置当然是驾驶舱之前的机头尖端。这样只需要安装一台激光炮,就可以实现对前半球180度的全向杀伤,甚至可以超过180度半球;不但对空也能同时对地对海。
但是机头尖端的位置,又是当前所有战斗机安装主雷达的不二选择。这样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冲突。如果换做飞机上的任何其他位置,就需要至少同时安装2部激光炮才能全向打击。但是2部激光炮同时安装不但超重,在能源分配上也是个问题。说到底,还是机头尖端安装最靠谱。现在终于有了一种设计,可以同时兼顾高性能单发激光炮与机头雷达的全面协调。其设计的巧妙程度,绝不亚于当年机载机枪与螺旋桨自旋之间的协调化处理。300千瓦级超级激光炮与全球第一种6代机一起首飞,足够领先所有对手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