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实战部署区域性远程防空导弹,仍然是在派遣战斗机进行拦截之外,各军事大国可掌握的最强防空手段。而全球性能相对靠谱的区域性远程防空导弹的型号也不多,满打满算不超过6种。这就是HQ9系列、S300到S500系列、爱国者系列、标准系列、紫苑系列与箭式系列。其中除了爱国者系列与标准系列成为陆基与海基明确区分的不同区域防空导弹之外。其他的4大型号,基本都是陆基与海基版本并列。也就是在陆基区域远程防空导弹的基础上,升级为舰载海基版本。不再像爱国者与标准系列一样是两种不同来源的导弹。不过只需简单的看看这6种区域防空导弹的基本参数,就会发现其中有很明显的纸面差距。比如S400到S500。号称可以直接拦截400公里之外的目标;甚至最大射程;
可以到500公里之外。超级大国海军装备时间不长的标准6导弹;也号称可以拦截400公里范围内的海上远程来袭目标。而HQ9系列、爱国者,也包括紫苑等,其基础型号,大多数对外宣传只有100到120公里的最大拦截半径;即使到了升级以后的HQ9B,对外宣布的最大拦截距离也不超过200公里。而上舰部署的HHQ9系列,基本也是大同小异的数据。这样一来对比海基的标准6导弹400公里拦截半径,甚至S500号称的500公里作战半径,岂不是上来就差了4到5倍?即使较新的型号,也只能勉强达到人家的一半?而事实上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全球6大区域防空导弹;相互之间肯定有性能上的差异,但是绝可能有成倍甚至四五倍的差距。本质上来说,所有6种区域防空导弹,其基础型号的性能差异;
大致不会偏差30%。之所以出现有的型号对外宣传作战半径超过400公里的现象。只是故意隐藏了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如此大射程的防空导弹,基本都是“慢弹”。也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速率相对大多数普通型号更慢;因此提供给导弹本身的推力加速的时间相对更长。属于故意牺牲速度来换取更大的射程。这样才能让这些相对慢弹的最大射程超过300公里,甚至可以在最终无动力状态下,仅仅通过惯性继续飞到400公里以上。而射程标注在100到120公里,改进型到200公里的区域防空导弹,基本都是标准的“快弹”。也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后正常燃烧;以最短的时间,加速到最大飞行飞行速度,这样才能更迅速并精准的拦截来袭目标。而固体燃料快速燃烧消耗完毕,于是有效,
射程一般不会超过200公里。所谓大射程的慢弹,除了平均飞行速度慢,容易错过来袭目标之外;还有飞行距离过远之后,本身的制导能力被大大削弱的问题。一旦失去主动动力,则拦截成功率会直线下降。有效拦截高度也会瞬间变高。原本最低拦截高度如果是10米级,飞到300公里外时,最低拦截高度会超过500米,因此实际拦截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很大漏洞。巨大的射程最终成为噱头。因此大多数区域防空导弹,真正有效的拦截半径仍然在200公里之内。而最新的HHQ9C型导弹,在继续作为典型快弹的同时,首次把有效拦截半径提高到300公里以上。此时的最低拦截高度仍然只有X米级。综合指标在全球防空导弹中达到超一流的水准。现在看来,HHQ9C导弹,极有可能采用了全新的超级固体推进剂;
同时采用了与空射版PL15类似的双脉冲点火技术,才能有如此强悍的作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