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地狱之门,从来没拦住中国。
壹·迷茫的中国
具体来说就是,围绕着拥蒋和反蒋,中国诸候分裂成两大阵营,各种手段一起上阵,一边想把蒋介石拉下马夺取统治权,一边想保护蒋介石稳住统治权。
而我党为了给中国找出路,正在江西闹革命,时刻面临蒋介石的围剿。
三方势力纠结在一起,时而合纵,时而连横,怎一个乱字了得。
拥蒋阵营主要是东北和东南。
东南不必多说,属于英美势力的大本营,蒋介石和江浙财阀都要靠英美赏饭吃,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也在这里,除了强大的外国军队,以及18年后的解放军,没人能让蒋介石挪窝。
蒋介石的小兄弟是东北张学良。
我们都知道,东北军的前身是奉系军阀,奉系军阀又是北洋的旁支,在北伐的时候,属于蒋介石要打倒的敌人之一。
历史证明,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张作霖在北京做了一年陆海军大元帅,发现只有枪炮没有信仰的旧军队,根本打不过有主义的革命青年,便决定放弃北京,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不过张作霖是日本扶持起来的代理人,日本花了海量的资源,不就是想等张作霖坐大了,顺利割韭菜嘛。
所以张作霖主政北京的时候,日本政府向张作霖提要求,希望扩大日本在满蒙的铁路权。
我们现在觉得铁路没什么,太平常了,可是在20世纪初期,铁路可是国之重器,分毫不能予人的。
因为只要铁路修到哪里,军队和后勤物资就能运到哪里,然后就能沿着铁路进行统治,可谓是真理只在铁路线到达的地方。
张作霖不傻,明白一旦扩大日本的铁路权力,东北就完犊子了,万一在华北混不下去,连个退路都找不到。
他死撑着不给,日本在东北开矿、办工厂等要求也只是部分满足,日本恨得要死,花了十几年时间扶持起你来,还真当自己是东北王啊。
于是,关东军的几个参谋在皇姑屯搞了个大新闻,把张作霖炸死了。
这和张作霖爱不爱国没关系,而是他要争夺生存权。
他完全顺着日本,脑子没问题的人都知道迟早得死,要是和日本陪笑耍赖,说不定还能多撑几年,万一能撑过去也说不定。
可是在日本人眼里,张作霖就是个要饭的,还死撑,撑你老妹。
张学良继承父业,蓦然发现一个问题,合作多年的日本金主爸爸闹掰了,北方的苏联也不是一路人,东北夹在两大强国之间,实在太尴尬了。
而且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张学良都找不到能拉一把的大哥。
于是张学良便把目光投向南京,发现有英美背景的蒋介石,通过金主爸爸的关系,能和苏联日本在谈判桌上对话。
既然如此,那就改旗易帜喽。
张学良迅速抛弃旧日恩怨,带着东北军站在蒋介石的麾下,希望能借助蒋介石和英美的势力,在东北夹缝中求生存。所以他后来说,在东北执政的三年时间,总是拥护中央依赖中央。
不过教科书也说明白了,蒋介石完成的只是形式统一,也就是说,表面上东北军和蒋介石在一口锅里吃饭了,但实际上张学良还是独立诸侯。
张学良基本是整体依赖、局部独立的状态。
随着北伐结束,国府到了战后整顿的时候。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战争已经结束,留着几百万军队干嘛,不如大幅裁军,让士兵们卸甲归田回家务农,还能给政府节省开支。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裁军。
问题就出在国府的派系林立上面。
按照蒋介石的意思,全国共有220万军队,每年要花8亿军费,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才4.5亿,便准备把军队缩编为50个师、80万人,军费是财政预算的40%。
具体怎么整编呢?
蒋介石的嫡系第一集团军占20个师的名额,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军队各占10个师的名额,除此之外还有20万人的宪兵部队。
蒋介石对这个计划很满意,有了20个师和20万宪兵,明显是实力最强大的扛把子。可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很生气,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凭什么蒋介石分最大的蛋糕?
你丫是不是借整顿军队的名义削山头呢?
要是军队被削弱了,那各地诸候就是拔了牙的老虎,随蒋介石怎么欺负都可以,找个理由赏颗花生米也很正常。
再加上汪精卫等人也对蒋介石不满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反蒋阵营推举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为副司令,终于在1930年和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
这也是民国最大规模的夺权战争。
冯玉祥 蒋介石 阎锡山
等到9月份战况稍微明朗,蒋介石逐渐显露出胜利的姿态,不过两个阵营都处于强弩之末,就看谁能撑的时间久一点。
这种时候,张学良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他帮谁,谁就能赢。
蒋介石许诺,只要东北军入关相助,华北地盘就是张学良的,还有1500万的财政补贴。
利益诱惑足够大,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张学良当然要。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几天后带兵入关收拾战局,顺便瓜分冯玉祥的军队。
张学良和蒋介石平分天下。
此后东北军陆续调入关内11万人,留在东北的将近19万,分散在山海关到沈阳的大片土地上。
拥蒋派大获全胜,反蒋派一败涂地,可他们真的甘心失败了吗?
怎么可能。
也只有在中原大战之后,我们才能看出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输的一无所有,通电下野到山东隐居,恰好1931年3月,土肥原贤二在天津建立特务机关,目的就是策反割据势力,把中国政局搅的更浑浊一些,为日本侵略中国铺路。
土肥原贤二选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冯玉祥的旧部石友三,他挑拨石友三造反,想把华北彻底搅乱,顺便削弱张学良的势力。
这件事冯玉祥也参与了,你说,冯玉祥和土肥原贤二之间,有没有什么秘密联系?
为了配合石友三的造反事业,土肥原贤二把隐居在大连的阎锡山动员起来,用日本飞机送回山西,和其他反蒋势力继续奋斗,并且由日本供应武器。
同样是1931年5月,国民党内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李宗仁的桂系、孙科等人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领袖。
他们也在找日本合作。
汪精卫和孙科请日本驻广州总领事传话:“我们要反蒋,求日本援助。”
日本同意外交部长陈友仁赴日谈判,最终达成共识:如果广州国府真的反蒋成功,可以和日本结成同盟,并且把东北的各种特权赋予日本。
陈友仁表示可以。
虽然石友三造反失败,广州国府也没反蒋成功,却说明一个问题:冯玉祥、阎锡山和汪精卫等中国诸候,明知道日本不怀好意,为了重振旗鼓,依然要和日本合作。
这就是1930年代一盘散沙的中国。
这就是日本认为可以吞并中国野心来源。
日本认定中国没有太激烈的反抗能力,尤其是日本军部,恨不得立刻扛枪到中国作战。
日本纠结的是用什么方式动手。
权力斗争六人组
贰·陷入危机的日本
那时的日本很苦逼。
因为工业国家最需要的是原料产地和市场,一个负责挖矿种田,一个负责消费工业品,而日本除了机器、技术和资金以外,啥都没有。
区区3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能产出什么原材料来,又能有多少消费能力。
没有原料和市场,做个发达国家的代加工也行,可日本做为东亚最强大的工业国,有一个做大哥的野心,养了几十万陆军,以及东亚最大的海军,偶尔还要出门打一仗。
可想而知,日本财政有多拮据。
为了用有限的资源博最大的利益,政府、军队和财阀把运作成本压缩到最低,榨干日本底层人民的最后一滴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论是想改善生活或者实现野心,日本都必须走出去。
向东是太平洋,向北是惹不起的苏联,西边是分裂散乱的中国,以及自古以来都没雄起过的东南亚国家。
向哪里发展,日本不难做出选择。
“明治维新”以后不久,日本便吞并台湾和琉球,随后在“甲午战争”中夺走朝鲜,本来辽东也在日本囊中,结果俄国也看中东北,不想让日本独占。
英法等欧洲列强也不愿意日本太过分,扶持日本起来是制衡俄国的,不是发扬雷锋精神,让日本成为强国影响列强利益。
1904年,日本再次出手挑战俄国,准备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没想到还真打赢了,从此把东北纳入势力范围之内。
几十年来,日本通过几次赌国运的战争,拿下远大于本土的海外殖民地,这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既然能打下朝鲜东北和台湾,那占领全中国又有何不可?
于是有了以侵略满蒙为核心的田中奏折,岸信介的一个兄弟叫松冈洋右,也发表了一个“满蒙是日本生命线”的言论,极受日本人欢迎。
所以日本总体方略是侵略中国,无非是各派势力主张的手段不同而已。
有人说培植代理人经济殖民就行,有人说还是占一点吧,军部的人最野,主张全面占领中国和东南亚。
跟彪子似的。
而且日本国内的毛病特别多,老百姓有很强的动力支持军队。
我们之前说,日本的财政很紧张,政府和财阀基本把老百姓当牲口对待,有一口吃的饿不死就行,剥夺全部剩余价值。
在社会财富不充裕的时候,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公平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嘛,你要是公平分配了,老百姓也能忍耐。
要是让老百姓吃糠咽菜,权贵们却天天啃猪肘子,必然会激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引爆日本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是政治斗争,以及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