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马斯被大规模的投入战场之前,虽然也有比海马斯射程更远的高精度火箭炮进行演习,准确命中150公里之外的加固目标,误差在10厘米之内的公开画面,但是恐怕全球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单一武器如果有足够的数量,就足以彻底改变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总体走向。这再次证明100次演习也不如一场实战更有说服力。毕竟这个地球上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存在类似牛二的心理,只要不砍到自家的头上,总是有理由怀疑宝刀出鞘之后的真实杀伤力!事实证明精确制导火箭炮比传统的弹道导弹更好用。主要在于打击精度更高,火力密度更强;相同的杀伤效应下相应的投入也更小。当前就算一些军事大国,也只装备射程在500公里上下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三五百枚。打击误差普遍在50米左右。战斗部大致在400千克上下。
也就是说要对付一个地面固定的师团级指挥所一类的重点目标,要确保摧毁必须至少发射3枚中短程导弹。才能确保有1枚直接命中。毕竟50米的误差在实战中只能打击大型建筑,对较小的固定物则非常容易打偏。但是精确制导火箭炮却基本没有打偏的问题。因为其实战精度已经可以做到米级,实际命中精度已经可以到分米级。比如远程打击桥梁;说打桥梁上的左车道,绝不会打到右车道上。而大多数常规的中短程弹道导弹,能单发直接命中桥梁本身就算不错了。可见精确制导火箭炮能打出超过激光制导炸弹的精度。之所以出现这种差距,主要在于精确制导火箭炮与传统的弹道弹道之间的制导原理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弹道导弹仍然普遍以陀螺制导模式为主,包括机械陀螺也包括光纤陀螺。
而对洲际弹道导弹来说,甚至连更晚出现的光纤陀螺都不相信;只相信最“原始”的机械陀螺制导加星光修正的模式。而凡是使用陀螺仪的制导模式,就很难把打击精度控制在误差30米之内;全球最高精度的弹道导弹打击误差就是30米级。而现代精确制导火箭炮主要是用微芯片制导加北斗或者GPS军用码修正。因此打固定目标的精度可以控制在分米级,实战命中效果用肉眼观察,基本上就是完全正中靶心。那么为何弹道导弹一直坚持用陀螺仪,甚至是机械陀螺呢?理由就是卫星导航系统是未来世界大战开战以后必然被首批摧毁的基础设施。单纯打击导航卫星还不够,还要伴随着猛烈的电磁全频谱压制,因此到时候所有卫星制导弹药包括微芯片制导都要统统失效。只有完全不靠卫星也不怕电磁压制的,
纯机械陀螺加星光制导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可现实的情况是:到目前为止既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也没有被大范围彻底阻断战场卫星与无线电信号的事情发生。于是微芯片加卫星制导的火箭炮弹的打击精度就很吓人了。比如1发8米长,30厘米直径的火箭炮炮弹。其战斗部的实际装药量就超过120千克;可以直接钻窗户命中具体的房间。而弹道导弹400公斤战斗部的内部装药最多250千克,其实只有一半的差距。但是弹道导弹的弹头可能在50米之外爆炸。哪个实战杀伤效果更好?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当前还有750毫米弹径的超级火箭炮,弹头装药量超过500公斤,射程500公里。如果微芯片制导命中误差仍然是分米级,那么打击威力已经相当于小型核弹了。随着N15高能推进剂与高能炸药的
进一步量产普及,过去那些采用HTPE推进级的火箭炮,原本300到500公里的射程,会直线上升到1000到1500公里,命中精度还能确保到米级,已经足够与DF21这里标准的中导抢买卖。而可发射数量却是标准中导的100倍以上。未来还可能有射程6000公里,误差1万公里的型号,仍然坚持叫火箭炮;这是连洲际导弹的惨淡生意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