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卢克文:《中国军工逆袭史:海军篇》|2023-01-26

1895年2月11日的晚上,59岁的丁汝昌在刘公岛上写完给李鸿章的最后一封信,交待完所有后事,端起了一杯泡着生鸦片的酒杯,一口吞下。

吞食生鸦片会引起急性中毒,丁汝昌只觉得喉头一阵阵苦涩,瞳孔缩小,血压猛降,全身不住抽搐,随后陷入半昏迷状态,他在痛苦中徊徘了整整一天,到12日晚上,口吐黑血,脸色惨白,终因呼吸麻痹身亡(死亡过程如此漫长)。

丁汝昌

当天晚上,李鸿章外甥、管带张文宣 

亦服鸦片随他而去。

在他们之前4天,43岁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 

已经用同样的方式自尽。

2月14日下午2时,道员牛昶晒在海军军官程璧光陪同下登上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在舰上的军官会议室里签署了降约。

17日上午10点30分,在西方诸多媒体的目击下,日本联合舰队鸣炮21响,开进威海卫,北洋海军残余的“镇远”、“济远”、“平远”、“广丙”4艘舰被日军收归,下午4点,经日军允许,练习舰“康济”号带着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的棺木,驶向烟台,日本联合舰队降半旗并鸣炮致哀,伊东祐享带领日军舰队敬礼,目送“康济”号远去。

甲午惨败后,中国再无海防可言,等到日军全面侵华时,可怜的海军已经只能靠凿穿沉船来阻碍日本海军在长江前进了。

北洋海军覆灭,标志着中国海军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

一直延续了近一百年。

 

 

 

 

40年后,1935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来了一位大鼻子的中国学生。

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于1451年,是地球最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建立了英国第一个造船系,造船学中的海事海洋工程国际上非常有名。

那个大鼻子中国人祖籍江苏句容,在北京出生,这年刚刚18岁,名叫杨槱(yǒu),是特意从中国万里迢迢跑来学造船的。

杨槱还年幼时,举家迁到了广州,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到处是各种来来往往的商船,杨槱同学生于这样船来船往的环境,9岁就登上铁制轮船航行,开始对造船有兴趣,还在高中二年级,他就写出了论文《广州造船简史》

—真正的牛人都这样,从来不含糊,是能从头牛到尾的。

杨槱的名字是孙炳文取的(孙维世的生父,孙维世 

是周总理的养女),孙炳文当时住在他家隔壁,和民国时期这样的牛人为邻,可以看得出杨槱家境不错,念完高中,家里人为了满足他的志向,把他送去英国攻读造船。(有钱人家的孩子,我当年连去长沙读书都凑不够学费)

在格拉斯哥读书5年,杨槱学习十分努力,他后来回忆说:

|总是争取比别人做得多一些,每天固定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半。

勤奋的杨槱同学在英国巴克来克尔造船厂实习时,从放样间到船体钢材加工间,再到铆钉作业台,几乎做遍了造船的所有工种,打下扎实的造船知识。1940年3月完成学业时,荣获了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1940年,德国纳粹闹得正欢,英国需要造船精英,多家公司邀请杨槱加入,杨槱拒绝了,抗日战争中破碎飘摇的祖国急需他这样的技术型人才,于是万里迢迢奔赴重庆。

杨槱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1943年5月,重庆商船专科学校由交通大学接办(交大造船系从此诞生),杨槱被聘为副教授、次年被提升为教授。

1944年11月,杨槱应邀赴美国学习造船,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长达一年之久(注意这段),掌握了美国造船业的第一手情报。

曾经的费城海军船厂

新中国成立后,杨槱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主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和造船系主任等职务。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造船系,杨槱又回到了交通大学工作,从此就留在了上海,

1981年,杨槱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是我国在造船领域评选出的首位院士。

杨槱院士写了一堆造船学的著作,还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有的也成为了院士,最著名的两位海军弟子,分别是: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 

刚好一页页翻开了中国海军的新篇章。

 

 

 

黄旭华生于1926年,广东海丰县人,家里是乡医世家,他小杨槱9岁,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超级大帅哥。

12岁时,因日军侵华,名校聿怀中学迁入揭西,黄旭华和兄长步行四天到达聿怀中学 

,在这读了两年书,不久日军逼近,聿怀又要搬迁,在梅州广益中学读了一年,1941年,坚持“要读就读名校”的黄旭华 

,又走了两个月的路(中间差点饿死),到达桂林中学,通过桂林中学入学考试,顺利入学。

这一年,未来的中国第一艘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才刚刚出生。

桂林中学 

当时有许多名师,包括柳无垢、许绍衡、巴小泉 

等,黄旭华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名校是多么重要),并且无师自通学会了口琴、扬琴、小提琴(太学霸了!)。1944年,狗娘养的日寇阴魂不散,又逼近桂林,黄旭华匆忙毕业,这次没地方跑了,只有重庆有好大学,当下他又经广西、贵州,再次走了两个月的路,到达重庆。马拉松之王黄旭华先生来晚了,错过了大学招考时间(下次还要跑快一点),没关系,一路名校读过来的黄旭华在先修班呆了一年,第二年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学习造船。

就是在这里,成为了杨槱院士的学生(杨槱刚从美国学了一身航母知识回国)。

杨槱微笑着点了点头,等待着他的第二位学生。

朱英富的人生要顺利得多,他读书时已经是新中国,不用像另一位学霸黄旭华那样在战争中巅沛流离,195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一位大鼻子伯伯笑微微地等了很久了),1966年研究生毕业。

学船舶制造的黄旭华毕业后从过几年政,到1953年,他感觉自己不是块从政的料,还是想搞技术,当年就想办法调到了船舶工业管理局(黄老永远这么复杂),跟随辛一心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后来又去德国进修了一段时间,专注苏联舰船仿制,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但到了1958年,黄旭华先生的职场之路,再也浪不起来了,这一年,他接到了一项重大机密工作,奔赴中船重工研制核潜艇。

马拉松之王黄先生即将开始他一生中最久远的一次长跑。

1954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1957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核潜艇可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发起核反击 

,是一国国之重器,一块高尔夫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核潜艇航行6万海里,同样里程,如果用柴油做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

“鹦鹉螺”号

1958年4月到7月,中国向苏联索要承诺过的核武器与核潜艇,苏联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及在中国领海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中方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并没有答应(中苏交恶从这件事开始埋下伏笔),1958年6月,中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聂荣臻元帅遂在27号起草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中国决定自己制造核潜艇,黄旭华因为有仿制苏式潜艇的经验,被选中参加中国核潜艇的研制。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 

、黄旭华)

当时研制核潜艇异常困难,是真的没有任何资料,黄旭华回忆说:

|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要靠到国外报纸杂志里零零散散找资料。

因为中苏在1960年7月16日就彻底交恶,苏联撤出所有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但在交恶前,核弹与导弹研发过程都曾有苏联提供过的模型与部分资料,因此中国的核弹能最先搞出来,而核潜艇发明时间晚,苏联人自己还没有玩溜,等到交恶时,还没有交接过任何信息,从零开始研制核潜艇看起来希望渺茫。

但面对困难,中国人特别轴,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我们早先连核潜艇的外型什么样都不知道,美国第一次制造核潜艇,先用常规外形加核动力,再用水滴外形加普通动力,等两者都测试到位,最后采用水滴外形加核动力,开始我们也摸不透核潜艇的大致方向,后来从美国买回一个核潜艇儿童玩具,再通过大量报纸杂志信息(这是官方的说法,可能情报机构也有贡献)推测出建造核潜艇的大致方向。

最早期的预研只搞了3年,到了1961年,因为要把重点精力先放在原子弹、氢弹上,项目被叫了暂停,团队人员闲了4年,都准备回家放羊了,等到原子弹一搞出来,到1965年,才重新在滇池集结了29名各行各业的专家,上马开搞(对,当时是滇池,不是海边基地),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再研制导弹核潜艇。

专门研究核潜艇的719所就此正式成立。当时是夏桐任所长。

当时中国也没有计算机,在计算大量核潜艇的数据时,我们居然拿的是算盘!(美苏表示一头黑线)

拿算盘算数据很容易有人工误差,当时要算数据时就三个组一起打算盘,大家算出来数据一样,这个数据就可以采纳,如果都不一样,就要重算。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万里挑一选出来一位老木匠,按1:1的比例,花了几年的时间,敲敲打打,用木头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核潜艇模型,这个模型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肺,宛如一个木质超级玩具。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制造过程,一边是资深木匠锯末刨花,一边是科学大师激烈探讨。

到了1968年11月23日,在搞定了大致构想后,设计团队才移师到葫芦岛军港,正式开工建造核潜艇。

经过前后12年的艰苦奋斗,总支出50亿元后(当年的50亿啊),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而此时的朱英富,1968年才被分配到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朱总的职场轨迹则永远这么简单)

核潜艇后来又经过20多次试航,数千小时核反应堆运行,才于1974年的建军节,正式交付部队使用。它就是服役于北海舰队的091型“汉级”(北约组织命名)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到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六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在南海我国核潜艇进行了第一次极限深潜测试,在极限深度,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将承受1吨多的水压,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承受不住海水压力,就有可能导致大灾难。美国在60年代长尾鲨号深潜测试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当时准备下潜的工作人员连遗书都写好了,当潜艇成功下潜并浮上岸时,满场飞奔的黄旭华欢快得像个孩子。

不过这艘091核潜艇下潜深度仅仅为200-300米,离美苏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卢克文:《中国军工逆袭史:海军篇》|2023-01-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