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前半部分(美国霸权的开启)介绍罗斯福政府如何一步步介入二战并建立起战后国际秩序,后半部分(中国的期望)介绍中国目前已呈现出来的对新时代国际体系的规划与期望。
二十世纪初并没有严格的GDP计算方法,按照经济学家们的估算,一战开打之前的1913年,美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18.9%,英国(含海外殖民地)是19.7%,英国本土为8.2%,即此时英美综合国力相当。
于是在一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竞争中,美国并未捞到什么便宜。
威尔逊总统战前曾高呼“这是一场民主战争”,结果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完全是一纸分赃性质的惩罚性协议;再加之与英法争夺国际联盟主导权时遭遇失败,使得威尔逊介入一战的决定受到大量谴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国内的主流思潮。
1935年8月,参众两院一致通过《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弹药等战争物资——该法案实际上助长了纳粹德国的崛起以及欧洲绥靖主义思潮的蔓延。
因此,与一些历史文章中认为美国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之际再下场风卷残云的英雄叙事不同,在1938~1941年间,美国国内对于是否全力介入二战其实存在不小的争议,当时甚至有舆论谴责罗斯福是个好战分子。
1939年7月(德军闪击波兰的一个多月前),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会见两党参议员,力劝他们修改《中立法案》。
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极力论证世界将爆发灾难性战争,74岁的共和党参议员威廉·博拉(1919年他曾反对威尔逊政府参加一战)却厌恶地摇了摇头。
然而随着9月1日德国向波兰开战和英法对德宣战,美国国会终于愿意做出一点“微小的改变”。
11月4日,国会完成对《中立法案》的修订,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支持了英、法两国。
很可惜,英法并没能抵挡住德军的攻势,1940年6月,希特勒闪击拿下法国;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
美国判断,法西斯主义国家可能会在欧洲和亚洲占据上风,因此国会迅速批准了用于军事建设的大笔拨款、以及和平时期的第一个征兵法案。
不过总的来说,1940年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仍十分严重,军事层面的投入更多是为了巩固自身安全。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