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号,中国外交部网站就美方宣称击落中国无人飞艇(气球)发表声明,声明称:中方经核查后已多次告知美方,该飞艇属民用性质,因不可抗力进入美国,完全是意外情况。美国防部发言人也表示,该气球不会对地面人员构成军事和人身威胁。在此情况下,美方执意动用武力,明显反应过度,严重违反国际惯例。中方将坚决维护有关企业的正当权益,同时保留作出进一步必要反应的权利。
中国的《流浪地球》席卷全球影视圈之际,中国的流浪气球也引爆了世界舆论场。为什么一个民用气球会让美国如此大动干戈?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文将从流浪气球事件本身反映出的问题入手,深度分析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波诡云谲的中美博弈。
【流浪气球扒下美军底裤】
流浪气球事件本身,直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01
球本无害
客观而言,该气球对美国并不构成危害,对此,美国国防部也公开认可。
中国流浪气球的飞行高度约为6万英尺,约为2万米高空,不会对地面人员构成军事和人身威胁。从这个角度而言,拜登的所谓气球危害论是完全无法成立的。
路径上,流浪气球最早进入美国领空是在1月28号进入阿拉斯加。之后它在加拿大领空短暂停留,于1月 31 日经爱达荷州进入美国境内。2 月 4 日,随着气球离开南卡罗来纳州海岸。中间持续超过5天。第二个流浪气球在拉丁美洲上空发现。两个气球的飘行轨迹与西风带风向完全符合。曾经,中国殷商遗民就是顺着西风带形成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到达美国西部。
军事上,美方首次发现流浪气球是在蒙大拿州境内,该州是美军战略要地,美国空军基地马尔姆斯特罗姆和核导弹发射井都在这里。虽然流浪气球在美国领空平静飘过五天,有机会观察美军战略要地,但气球的流浪轨迹完全取决于风向,并非自主飞行前往探测美国战略目标。实际上,美国完全相信中方的通报内容,美国防部才会公开承认气球无害。
常识上,即便中国需要侦察美国战略目标,气球也可以借助风向漂浮到美国军事要地,但中国探测情报使用高空侦察卫星和隐身无人机效果更好,完全没必要采用这种醒目又落后的方式。美国炒作中国流浪气球的军事目的有悖常理。
02
暴露美军反导防空漏洞
美军在流浪气球刚入境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加拿大的通知,但是,该气球是从爱达荷州入境时美军并未及时发现,直到气球入境飘到蒙大拿州境内才发现。那么,为什么气球会隐形呢?
因为流浪气球的红外信号几乎为零,雷达反射横截面比F22和B2还小,美国方面只有通过飞行员近距离目测才能够发现。
要知道,流浪气球入境的西北部地区是从阿拉斯加直达德克萨斯的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位置,同时也是美加两国建立的北美防空司令部防御中俄导弹的中心位置。在该地区无法发现和拦截流浪气球,就彻底暴露了美国反导系统存在巨大的缺陷。也再次验证了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对低速、低空、隐身飞行目标的探测和拦截能力极差。
其次,这也说明了美国没有陆基中段拦截能力。流浪气球飞行高度为2万米,位于地球平流层中,这一层的气象特点是气流非常平稳。民航客机中段飞行就是选择平流层,这里几乎没有上下对流,能够平稳飞行不受干扰。中国陆基中段拦截就是在平流层内进行。美国在该地区部署了导弹防御系统,但最终却选择在气球飞行高度下降到更低的对流层以后才派遣F22战机击落。派遣战机发射空空导弹,而非发射陆基导弹击落,这是美军在刻意藏拙。启用最先进战机记录令美国谈之色变的中国流浪气球,说明美国缺乏精准的陆基中段反导能力,最终只能被迫选择在气球下降到对流层后再动手。
实际上,美军不仅仅是陆基反导拉垮,海基也面临同样问题。
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2月4号美军在北卡罗莱纳金斯顿境内击落气球以后,随即派遣载有三十吨起重机的卡特霍尔号航空母舰 (LSD-50) 从北卡罗来纳州前往击落地点从事气球回收工作。我们知道美军航母战斗群往往配备阿利伯克级防空驱逐舰,其携带的标准2防空导弹作战最大高度接近24000米,理论上完全可以击落流浪气球,但美军最终却选择派遣F22将之击落,再派配备标准2的航母搞废品回收,显然是怕重金打造的海基反导系统露怯。
从蒙大拿州发现流浪气球,到北卡罗莱纳州境内击落气球,直线距离超过2800公里,拜登和美国军方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流浪气球一路飘行,最终在气球在海陆交界、气球高度受海陆热力扰动高度下降以后才将之击落,说明美国花费近万亿美元打造的导弹防御系统实际上是个样子货。
PS:在掩饰海基反导短板上更加鸡贼的其实是日本,当年朝藓发射卫星飞跃日本领空,结果同样配备标准导弹的日本却选择沉默。这次流浪气球同样经过日本领空,日本同样选择视而不见。实际上,不是不想拦截,而是海基标准导弹本身就是打不准的水货,一旦发射立马露馅,结果就是:日本民众失望、美国颜面扫地,外加中国愤怒,都会让岸田文雄吃不了兜着走!
美国不仅导弹防御系统堪忧,常规战力也让人笑掉大牙。F22击落流浪气球发射了两枚导弹,其中一枚居然脱靶!打击一个飞行员用眼睛就能看到的目标,命中率居然都只有一半。想象一下,战场上,精密度更高、机动性更强、隐身面积更小的目标,F22又能否打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