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有的故事,都要从那次见面说起。
1935年6月25日,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骑着一匹白马,赶到成都以西260公里的两河口,见到冒雨等候的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了,大家都很开心,孤军奋战大半年,终于见到兄弟部队了,毛泽东还亲自拟定标语:
欢迎张主席。
寒暄过后,张国焘问周恩来:“一方面军还有多少人?”周恩来也没多想,便告诉他:“遵义会议的时候有3万人,现在不多了。”
张国焘一听就炸了,四方面军足足有8万人,实力比一方面军强太多,那……到底听谁的,可要争一争了。
这种心理很正常。
张国焘原以为一方面军兵强马壮,就算没有百万大军,起码有10万人吧,要不然怎么做中央红军呢。
现在见面一看,什么别说了,不仅人数少的可怜,武器装备也不行,很多战士只有一把大刀,想让拥兵8万的张国焘服气,其实挺难的。
我们经常说党和红军是有纪律的。
但纪律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经过多次磨合冲突,并且用纪律保证权威,得到一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纪律才能深入人心。
一四方面军会师,恰恰就是党史和军史上最大的磨合冲突,只有挺过这一关,才能谈得上纪律,要不然的话和军阀没什么区别。
所以张国焘生出夺权的心思,四方面军义无反顾的追随张主席,甚至一方面军的干部都动摇了,比如林彪就说了,如果张国焘的路线错了,他们的8万大军哪来的?我们才几个人?
其实林彪就是吐槽一下,毕竟参加革命以来,他吐槽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动不动就被毛泽东教训一顿:
你个娃娃懂什么。
不过两支军队实力悬殊,中央也感觉不给张国焘满意的职位,恐怕事情没完,以后打仗还指望他们呢。
于是四方面军的人纷纷出任要职……主席张国焘做了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委,政委陈昌浩做了政治局委员和军委委员,总指挥徐向前做了军委委员和中央委员。
此外还有大批干部得到提拔。
中央能让的都让出去了,张闻天甚至想把总书记也让出去,幸亏被毛泽东阻止了,如果张国焘真得到这个职位,估计近代史就全变了。
人事问题暂时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去哪里。
早在两河口会师之前,毛泽东就给张国焘发电报,希望两军一起占领川陕甘,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有机会的话派远征军占领新疆,打通国际线。
张国焘回电说,同意占领川陕甘,但现在必须南下进攻四川,等占领四川以后,再谋划其他两省。
一个要北上、一个要南下……这就是路线之争了。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肯定认为毛泽东是对的,张国焘是沙雕,但在当时谁又能看得清楚?
毛泽东的北上战略,可以扛起早已定下的抗日大旗,以国家民族的大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国西北站稳脚跟,以后恢复元气了,再出兵抗战。
对国家民族、党、红军都有好处,一旦操作的好,可以说是完胜。
张国焘的南下战略,主要是看中四川富庶,而且四川是近百个军阀混战,他估计可以各个击破,占领富庶的四川再图发展。
但是南下四川有两个毛病,一是缺了民族大义的名分,二是忽略了四川军阀保护地盘的决心。
后来的事实证明,恰恰是这两个毛病,导致张国焘南下战略的失败。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因为南下和北上吵的不可开交,毛泽东和周恩来劝张国焘,跟我们一起去陕甘吧,南下四川是没前途的。张国焘反过来怼他们,你们有前途怎么混成这样,还是跟着我走吧。
双方吵了几个月都没结果。
终于到了宿命中的9月9日。
由于一四方面军已经混编成左右路军,分开行动,徐向前、陈昌浩和毛周是一路,张国焘和朱德是一路。
张国焘发现谈判没什么用,便给陈昌浩发电报,让他带部队南下,并且把毛周等人也带过来,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电报传到叶剑英手里,发现不对劲,赶紧去找毛泽东商议对策。
这还有什么商量的,几个月来好话说尽,张主席都没有回心转意,现在张主席已经不装了摊牌了,赶紧跑吧。
当天晚上,毛泽东带着彭德怀和林彪的部队北上,只留下一句话,你们迟早也会北上的。
红军分兵的3天后,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给张国焘的行为定性为“错误和分裂。”
张国焘做的更绝,直接宣布另立中央,开除毛周等人的党籍,并且让他们不要再使用“党团中央”的名义发布文件。
随后,张国焘命令部队进攻四川,许诺红军战士到四川吃大米。
真特么接地气啊。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张国焘进攻的很顺利,拿下四川大片地方,可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四川军阀惊醒了:
当初不和红军打硬仗,是希望红军赶紧走,别留在四川添麻烦。可现在红军想占领四川,那不是要人老命嘛,不能忍。
那些内斗的军阀为了保住地盘,迅速团结起来和张国焘打仗。
11月16日,川军、中央军和四方面军在百丈会战,四方面军没扛住,8万人减员到4万。
张国焘的南下战略基本破产,四川已经混不下去了。
既然如此,那分兵的事情也可以结束了吧?
然而并没有。
事情才刚刚开始。
二、
张国焘在四川混不下去了,中央红军在陕北也很艰难。
陕北就一个字——穷。
别说饱经磨难的旧中国了,哪怕是经过70年发展的新中国,陕北依然是穷地方,我查了一下,延安做为一个地级市,2019年的GDP只有1663亿,和江南的一个县差不多。
纵横沟壑的黄土高坡,除了小米和土豆之类的农作物,再没别的东西。
所以周恩来说,陕北养活不了几万红军。
而且陕北的地理格局也不行,向北走是草原和沙漠,东边是黄河和吕梁山,西边是马家经营三代的宁青,向南是西安,有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几十万重兵。
这就是一个死地,如果不向外走,红军迟早困死在陕北。
就在中央红军到陕北不久,张浩带着共产国际的会议精神回国,准备找到失散一年的党和红军传达一下。
他在外蒙古边境下火车,然后化装成商人,骑着骆驼穿过沙漠和草原,于1936年11月到达瓦窑堡,和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时间只差一个月。
张浩告诉毛泽东等人,斯大林不反对红军靠近苏联边境。
这可是个大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