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日本三菱公司宣布,将终结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原称MRJ)研发项目。在经受了漫长曲折后,这场长达十几年的折磨终于结束了。
就在正式宣布停止研发前一天,三菱公司还在嘴硬。
此前,已经陆续有日本媒体称三菱将会宣布停止研发。2月6日,三菱重工回应这些报道的时候表示,“这不是我们或我们的子公司宣布的”。不过三菱并没有把话说满,还表示“我们正在考虑各种可能性”。
不得不说,日本人这次的效率相当高,只过了一个晚上就正式宣布终止研发。三菱重工社长泉泽清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许多人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和支持,但遗憾的是做出了停止开发的决定。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利用我们在SpaceJet培养的知识,致力于日本航空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改进。”
但场面话说得再好,失败了就是失败了。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未能达成当初的目的,极为遗憾,把此事看得很重。”在SpaceJet开发基地所在的小镇,失望的人更多,当地工商协会会长垂头丧气地说:“小镇的希望变成了失望。”
只不过,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不管是日本媒体还是众多日本网友,都是信心满满的,而且很多人对同一时期中国正在研制的同类型飞机看不上眼,用日本网友的原话说: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1
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都把SpaceJet称作“日本大飞机”,但是正规媒体的报道中基本上都没有出现“大飞机”,就算出现也是加了引号的,因为SpaceJet根本算不上大飞机。
根据设计,SpaceJet两种机身长度的座位数量分别是76和88,并没有超过100。跟干线客机相比,这种座位不超过100的小型客机通常被称为支线客机,主要用于承担局部地区短距离、小城市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
所以日本SpaceJet的对标对象,根本不是中国C919这样的大飞机,而是同样身为支线飞机的ARJ21。只不过,去年7月份中国的ARJ21已经安全运送旅客突破500万人次,累计下线100架,累计获得20家用户的670架客机订单、70架货机订单。
好巧不巧的是,中国和日本启动支线客机研制的时间几乎是前后脚。ARJ21在200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而日本产经省在4个月后也放出消息要研制小型客机,并在2003年4月正式提出开发计划。
根据三菱最开始的估计,从2003开始研发的话,5年时间就可以完成,成本只需要500亿日元。
5年之后是2008年。当年的11月28日13点24分,ARJ21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机场平稳降落,首席试飞员赵鹏向全体在场人员报告:飞机状态正常,试飞员操控感觉良好,ARJ21首飞成功。
2008年日本的MRJ搞得怎么样了呢?就在3月份,他们的项目正式启动了……
最开始三菱公布的机型只有30个座位,后来到2006年又更改了设计方案,调整到70—90座,正式定名为“三菱喷气式支线客机”,简称MRJ。虽然如此,日本国内还是对项目充满了信心,认为MRJ简直是“小波音787”。结果2009年,MRJ又因为改变机身材料,对机身和机翼的设计进行了重大改变。
2012年4月,三菱宣布,首飞延迟到2013年年底。2013年10月,MRJ开始总装试制,首飞延迟到2015年2季度。2015年11月11日,MRJ终于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