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有句网络流行语叫做:自从有了马克沁重机枪,历史上强悍的游牧部落都变得能歌善舞了!这虽然是一句调侃,但是也深刻的阐明了人类战争形态的重大变化。也就是在古代战争主要靠冷兵器,而冷兵器的作战本质上要靠人的蛮力与好战的意志。虽然中原在3000年前就发明了弩这种非常巧妙的、冷兵器时代的“突击步枪”。但是弩本质上发射速率与准确度仍然不能与工业时代的步枪尤其是机枪相提并论。毕竟弩用来对付对方的步兵尚可。但是对付来去如风的骑兵就不是那么好用了。因此弓弩在冷兵器时代也无法完全代替参战者的身体素质对战争的影响。其实黑火药也与冷兵器在战场上并存了500年以上。到了18世纪以后在大多数战场上黑火药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长矛刀剑也包括弓箭。
但是黑火药枪炮与弩一样,其射程、发射频率以及准确度这类最终导致的综合杀伤度仍然差那么点意思。直到现代火药与自动武器的发明,此时才首次体现出一个身体一般的平民,也可以操纵机枪瞬间打倒成百上千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武士甚至是经验丰富的骑兵。导致现代战场比拼的是工业产能而不再是职业武士的数量;从而也导致影响人类历史上万年的游牧部落骑兵优势的彻底丧失。要知道在农耕时代,庞大的农业人口与农业供养的军队往往是名义规模越大,反倒战斗力相对越弱。北宋后期总人口近1亿;供养的所谓禁军过百万。但是面对不超过6万的、兵临开封城的金兵,瞬间做鸟兽散。这样的历史居然在明末再次上演。打入山海关的“鞭子军”总数还是6万人,加上蒙八旗与汉八旗一共不过10万。
结果就凭借这10万人再次横扫上亿人口的“天下”。不过到了机枪与现代火炮发明以后,这种状况就基本无法重演了。一个近现代国家的战争潜力,变成了第一看工业基础,也就是本身有没有完整的现代军火工业。第二看外援如何。早期的越南与阿富汗都谈不上有自己的现代化军火工业,但是外援很强之下,居然都“打败”过如日中天的所谓超级大国。第三,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看总人口数。人口数量多而且战争意志强,那么就说明这类国家的“血厚”,并不容易被轻易的击败与征服。说起人口与战争潜力这个问题。眼前就有一个很现成的例子。有人说目前的战略防御方眼看就要把人都打光了。因此很难再坚持另外1年。其实这种看法往往来自对片面信息的偏听偏信。一个有几千万人口的现代国家;
极限战争潜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恐怕没有谁能超过二战中的欧洲某国。二战爆发时的1939年末,其本部总人口约6600万,最终动员了1810万参军!总战损900多万。阵亡加失踪530万,平民死亡大约400多万。20到25岁适龄青年死亡率高达40%;而17岁到45岁适合当兵的男性死亡率也高达17%。基本打光了3代人。二战结束后,两D加起来的人口统计总数不到5000万人,也就是战时死亡失踪加上移民流失的总人口超过1600万。二战中不论男女,等于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参过军。或者说55%的男人扛过枪。这基本上等于除10岁以下的幼儿与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之外全民皆兵。而剩下的少数没上一线的男性与劳动年龄的妇女,则统统用来从事军工生产。因此现在有4000万人口的一方离所谓的战至最后一人还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