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印闲生:德国眼中的中美竞争|2023-03-05

2022年,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高达到8470亿美元,其中有近四成是与德国的贸易。

考虑到长期以来德国都扮演了中国在欧洲核心经济伙伴的角色,且在华有大量投资,因此有关中德关系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篇基于德国外交关系理事会学者Markus Jaeger的一份报告,简单和大家聊聊德国人眼中的世界格局以及中美竞争。

 

以美元计价,德国的GDP高达4万亿美元,与日本大致平齐。

过去七十多年间,跨大西洋合作和欧洲一体化始终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两大支柱。

毫不夸张的讲,德国之所以能够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今天这般局面,主要就是受益于美国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以及北约为欧洲提供的安全保障(地缘政治稳定)——西方历史学家称之为“(德国和日本)因失败而受益”。

在此基础上,施罗德和默克尔时代广泛拓展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中国的广阔市场,为德国经济腾飞添柴助力,但从根本上讲,其战略根基仍是北约(美国)和欧盟。

只要这两大根基不倒,德国的繁荣就有坚强支撑,而其他的损失只能称之为“阵痛”。

当然,德国人也认识到,北约和欧盟两大支柱其实并没有那么稳定。

比如特朗普时期美国曾一度叫嚷着退出北约,还要从德国撤军,最终是共和党内的稳健派制约了特朗普从德国撤军的决定,并在国会层面联合民主党推翻了特朗普对《国防授权法》的否决。

在欧洲人看来,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说白了无非是继承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孤立主义”思想,希望退回北美大陆过安稳小日子(《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会是怎样》)。

这种思潮虽然被拜登打断,但未来是否会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的演化而再度浮上台面,谁都说不好。

再比如,欧盟同样没有那么稳固,前几年英国脱欧已经带来了巨大震动,如果再发生意大利、法国闹事的情况,台子能不能维持住要被画上大大的问号。

还有一点也让德国十分头疼,因欧盟采用“共识决”模式,所以任何重大决定都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经常发生扯皮拖延的现象;主导欧盟的德法两国只能用尽手段威逼利诱,费心劳神。

但不管怎样讲,这两套体系是德国外交政策的根基,只要北约和欧盟还能正常运行,德国就必然会尽力维持住当前的框架,哪怕牺牲掉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关系也在所不惜。

这一点中国人必须要有清晰的认知——人家同样存在“底线思维”。

有了以上基本认知,下面开始谈德国学者对于未来世界格局的分析预测。
该学者认为,未来5~15年间世界格局存在三个不同的发展方向:
1、自由主义场景
站在德国视角上,该场景即拜登政府政策实现了连续性,最好2024美国大选中民主党能继续获胜。
一般认为,民主党是比较重视对外同盟关系的,致力于全球多边经济合作,而共和党则具有一定的保守主义色彩。
除民主党继续执政外,自由主义场景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世界局势趋向和缓,中美、俄美矛盾得到有效控制。
冷战结束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以美国单极霸权为主要标志,期间虽然也打仗(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这些局部战争不会对国际秩序造成根本性冲击,与当下进行中的俄乌战争存在本质区别。
具体到当下,由于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彻底破裂以及中国崛起威胁到了美国核心战略利益,所以德国学者并不看好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前景。
2、现实主义场景
现实主义即当下正在发生的场景,中美之间的竞争波及到了经济领域,使欧洲(尤其是德国)陷入选边站的尴尬境地。
国内媒体经常报道“中国连续X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国”,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一半。
如果以出口计算,德国三分之二的货物卖给了欧洲国家(包括俄罗斯),第一大单一目的地是美国,中国仅排名第四。
换言之,中国主要是卖东西给德国,而美国则是德国的大甲方,买了最多的货物。
除经济关系外,美国给欧洲施压最有效的手段是安全保障。
美欧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不对称的,减少对欧洲的军事承诺对美国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但对欧洲来说却意味着承担更大的地缘安全风险——不仅仅是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还包括海外贸易航线的保障、中东难民、恐怖袭击等等。
基于这种不对称,使得美国可以向欧洲施加压力,要求其为地缘政治稳定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者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承受经济损失,比如: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部分对华脱钩等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安全因素往往高过经济因素,因此华盛顿可以用安全保护的名义去胁迫盟友在经济上靠向美国。
中美竞争越是激烈,美国对其盟友施加的外交压力就会越大。
3、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场景
孤立主义场景即美国最终取消了其国际安全承诺,宣布退出北约,这样一来欧洲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虽然现在看起来特朗普更像是昙花一现,但“特朗普主义”却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外交政策根本性转变的开端。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站在德方角度,比取消国际安全承诺稍好一点的场景是美国大幅削减在欧洲的常规军力,欧洲的防卫模式变成“美国提供核威慑,欧盟负责常规军备”。
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忧呢?
因为当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美国开始做战略收缩,从中东、中亚等地撤军,重点稳固欧洲和东亚。
未来的某天,美国同样有可能从欧洲撤军(或只保留小部分骨干兵力),要求欧盟国家去填常规军力的坑,自己则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跟中国的对抗。
相对东亚地区来说,欧洲方面是华盛顿比较放心的,因为有北约这个“集体安全模式”的军事组织存在。
而东亚地区美国采用了“中心辐射模式”,即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美日、美韩、美菲等军事同盟——这种模式需要“发起中心国”投入更多的资源。
位于德国的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是北约在欧洲规模最大的空军基地,也是美国空军欧洲司令部总部驻地。
文章最后,谈一下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冲击,德国已呈现出的战略思路。
1、尽可能维系北约和欧盟两大支柱。
德国任何根本性的外交政策转变都只会发生在北约或欧盟框架破裂的前提下。
只要这两大体系仍正常运作,德国发展的基本盘就尚在,也就不会脱离现有政策轨道——既不会为了俄罗斯的能源脱离,也不会为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而脱离。
2、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开处理。
正如俄乌战争德国受伤很重一样,一旦发生对华脱钩,德国将付出比其他欧洲国家大得多的代价。
因此德国希望将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分离,最好的情况是一边从华盛顿获取支持美国政策的利益/让步,一边从北京寻求不支持美国政策的利益/让步,两边待价而沽。
3、增强自主性
考虑到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无法完全切割,达到上述理想场景的前提是德国自身拥有国防安全领域的强大实力,能做到关键时刻不求人或少求人。
因此我们看到,俄乌开战不久,朔尔茨总理立即宣布设立1000亿欧元的专项基金投入联邦国防,并承诺未来几年将军费保持在占GDP比例2%以上。
对德国/欧盟来说,只有当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后,才能增强对美国的议价权,获得一些回旋的余地。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印闲生:德国眼中的中美竞争|2023-03-0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