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就在新德里G20外长峰会被布林肯和拉夫罗夫搅合成超级吵架大会之时,莫迪会见了富士康公司董事长刘扬伟,宣布富士康将在印度泰伦迦纳邦投资十亿美元建厂,生产苹果手机和电动车零部件,预计将为当地带来十万个就业岗位!
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毕竟现在舆论圈,要么是明星整容、婚恋等家长里短,要么是左右两派围绕大国博弈话题而口水横飞。
首先,富士康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可以创造很多工作岗位,解决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对区域经济贡献巨大。以郑州富士康为例,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苹果手机,吸纳了几十万人就业,贡献了郑州80%的出口额、河南60%的出口额;此外还有产业链布局啥的。
其次,富士康除了是制造业之外,还是话题性企业,从之前深圳富士康N连跳,到去年郑州富士康疫情大疏散。一直有人说它是血汗工厂,代表着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希望能提升待遇。
看好印度的观点认为,印度周旋于联合国五常之间,有着全球最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享受所谓人口红利,并因此而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复制中国的成功历史。所以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在押宝印度。
不看好印度的观点认为,印度主体民族比例过低、随时可能崩溃;因没有经历过土地改革而造成内部各种宗教和宗族各自为王,难以协调统一;印度人因为没有经历过革命,思想局限于来世,所以印度永远不可能发展起来,也不会取得中国这样的成功。
这次富士康跑去印度投资,再次激起了舆论界讨论印度和富士康的热情。
公开资料显示,这次富士康在印度的新工厂占地面积300英亩,大致相当于1800多亩地。相比郑州富士康占地9000亩,印度的新工厂只有其大约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即便是印度工厂投产了,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富士康的生产中心仍然在中国。
所以说富士康投资印度,最多算是部分工作岗位外流。但即便如此,舆论界对富士康投资印度仍然很忧虑,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中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但是近年随着高房价导致中国硬性运营成本升高,部分产业链在往东南亚和南亚转移。
这种转移有部分原因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当初的英国、后来的美日,都出现过产业链转移的现象。但是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因为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且人口基数极其庞大,很多人的收入还很低;这种情况下产业链转移的阵痛会比较大。
以富士康员工的工资为例,虽然和互联网舆论中动辄年入百万的群体没法比,但对于基层老百姓来说,并不算低,起码比很多血汗作坊高。所以富士康部分工作岗位外流,仍然刺痛了部分群体的神经。因为这些岗位如果在中国,可以解决很多基层家庭的生计。
富士康又是制造业的风向标,它不仅能直接创造很多工作岗位,还能间接促进很多产业链的发展。
中美博弈已经是明牌。美国现在已经把中国认定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在遏制中国方面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美国鹰派试图推动中美脱钩。所以舆论界认为,中国产业链外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在推动。
再以富士康投资印度为例,就是要给美国巨头在印度市场搞代工。其实这种代工需求在中国也能满足,但因为美国要转移产业链,搞得富士康要去印度设厂。
由于过去几十年,中美在经贸关系上还算融洽,双方都受益匪浅。很多人担心,随着美国鹰派继续搞事,会不会造成更多的工作岗位从中国流失。
尤其是疫情这段时间,很多人找工作并不容易,对未来并不是很乐观。
如果富士康到别的国家投资新厂,舆论反响也会小一点。印度怎么说呢,也许有这样那样很多缺陷,很多人看衰印度,认为它一定发展不起来。
但回到历史和现实中,没有发展起来的印度,一直都是中国的威胁。从当年的中印战争,到历次边境冲突,基本上都是印度挑衅中国。现实中,印度也经常对中国企业使绊子。
一旦印度发展壮大,成功整合更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对中国的威胁必然会增加。印度本身也是拥核国,航母、导弹、战机一应俱全,再加上美俄在背后支持,导致印度成为一个非常难缠的角色。
现在印度的野心非常大,想要借中美博弈的机会承接欧美向外转移的产业链,试图取代中国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富士康新厂所在地离班加罗尔,是印度最具活力的科技重地。
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对标的就是中国深圳。资料显示,卡纳塔克邦人口超过6000万,人力资源充沛,且城市化程度不高,理论上未来有很大的潜力。回首当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也是在深圳。
美国也在利用印度这种膨胀的野心,鼓动印度经常向中国找茬。这种情况下,富士康到印度设厂,无疑会让舆论界忧虑。实际上不只是富士康,任何一个制造业的产业链在印度落地,都会成为印度发展的动力,间接成为中国的威胁。
简而言之,对印度,调侃归调侃,但其在现实和未来对中国的战略威胁,也是实实在在的。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