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后沙:马英九身后的两面旗帜,那曾是怎样一个中国?|2023-04-03

马英九先生此次赴大陆祭祖之旅,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为引人瞩目的两岸交流活动。

至于如何去评价马英九个人以及他此行的意义,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这需要官方媒体来解读。

说说我个人的关注点吧。

图片

3月30日,马英九一行来到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在军政府礼堂看到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后,马英九走上讲台,高举右手,似乎在模仿孙中山先生。

有不少网友问,“怎么没有青天白日满地红?”

其实,青天白日满地红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还是1928年的事情,那时孙中山先生已经去世三年。

1912年1月1日晚上10点,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并排悬挂的就是这两面旗帜。

图片

左边是铁血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

图片

右边是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图片

当时,这两面都是国旗,而孙中山的办公室里则悬挂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曾一度同时存在三面国旗。

这是大家审美差异所造成的吗?

虽然各方表面上是以“图案是否美观,喻意是否完美?”来进行争论,但真正原因是政治分裂,谁也不服谁。

在将近半年时间内,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省悬挂的国旗为青天白日旗。

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悬挂铁血十八星旗。

江浙沪皖则悬挂五色旗。

此等乱象,不仅让中国老百姓看得莫名其妙,也让外国人笑话。

南京临时政府即将结束时,临时参议院经过激烈争论最终确定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6月8日,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宣布: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军旗。

这是是一个折衷方案,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孙中山坚决不承认五色旗。

这三面旗帜各有来历:

铁血十八星旗

是武昌起义前革命组织“共进会”所使用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二天,湖北军政府(都督府)谋略处就决定以此旗为将来的国旗。

当时孙中山还没回国,所以并没有征询他的意见。

图片

武昌起义胜利后,大家普遍认为铁血十八星旗并不具有代表性,中国怎么可能只有18个省呢?湖北革命军又加上一颗大星放在中间,喻意团结和统一。

但大家认为大星有忽视地方之意,只好又改小,称其为十九星旗。1912年表决时,十九星旗被直接否决。

五色旗

此旗是宋教仁、程德全等人设计,最初是沪军都督府旗帜。

1905年、1906年,同盟会内部多次为将来的国旗发生争论。孙中山主张的青天白日旗遭到黄兴反对,黄兴认为此旗有点接近日本国旗。

1907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大会,他表示支持红蓝白三色旗,跟西方(法国)的意义一样:红色代表革命、蓝色代表公正、白色代表纯洁。

图片

廖仲凯提出了“井”字旗,寓意井田、天下、九州,象征社会主义,得到了黄兴的支持。

还有人提出了金瓜钺斧旗、九星太阳旗。

孙中山的“三色旗”得到了多数票,1907年6月,潮州起义就首次打出了“三色旗”。

但是,“三色旗”跟法国国旗基本一样,南洋华人接受不了,革命军内部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这样,“五色旗”被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孙中山坚持反对“五色旗”,黄兴则坚持反对“青天白日旗”。

两人争执不下真正原因是:青天白日旗是由“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和陆皓东设计的。

而黄兴、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并不接受“兴中会”的领导,黄兴必然支持宋教仁等人设计的五色旗。反之,孙中山则不认同五色旗。

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也不服“兴中会”,因此,他们也支持五色旗。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合并成立了“同盟会”,但并不是很团结。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后,当晚就在上海的哈同花园召开同盟会会议,筹建南京临时政府,他想在会议上将青天白日旗确定为国旗。

章太炎当场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

一、青天白日旗只是“同盟会”一家之旗,不能作为一国之旗;

二、中国人喜欢“五”字,如“五子登科、五福临门、五谷丰登、五世其昌”等等,国旗应体现“五”数之传统。

武昌起义军代表更是理直气壮,铁血十八星旗已是革命之像征,必须是国旗。

孙中山以辞职相威胁,跟章太炎僵持不下。最后是胡汉民出面打圆场,建议就职典礼那天,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共同悬挂,青天白日旗作为军旗。

由于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的方案支持者太少,孙中山接受了胡汉民的提议。

这就是马英九身后历史场景没有青天白日旗,而有其它两面旗帜的原因。

图片

当袁世凯正式宣布国旗,军旗后,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并制作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民国国旗。

1923年,广州大元帅府成立,孙中山宣布废除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规定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民国国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6月30日做出决议(中执会第39次会议)正式废除五色旗。

但中国国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国际社会也只承认北京政府的五色旗,南北对峙从国旗上面都能体现出来。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在南京宣布以青天白日满地红为民国国旗,以示自己为孙中山遗志的继承人。

但在此时,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仍然悬挂五色旗。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将五色旗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国这才算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除了国旗,中国的首都之争也是如此。

孙中山起初认为首都应当首选武汉,改重庆为西京、江宁(今天的南京)为东京、广州为南京、顺天为北京,也就是“一都四京”方案。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1月15日,各省革命军代表在上海开会,武昌方面主张响应孙中山主张,定都武汉(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合并)。

大家表决通过。

然而,大清水陆两军大举南下,武昌告急,新首都眼见不保。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于是,心惊胆战的代表们在12月4日开会定都南京。

孙中山25日回国,见此情势,不再坚持定都武汉,1912年1月1日晚,他在南京(两江总督衙门)就职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清帝逊位。各方认为要重新讨论定都问题,毕竟南京是临时决定的。2月14日,临时参议院进行表决,在出席的26代表当中,有20票支持北京,5票支持南京,1票支持天津。

孙中山没想到同盟会代表居然“反水”了,他在投票结果出来后就表示反对北京成为首都。

议长林森表示,由于大总统有异议,改日复议。

第二天,孙中山、黄兴、胡汉民、林森分头做工作。

当晚重新投票(27名代表)结果为:南京17票、北京6票、武昌2票,还有2票投了其它城市。

袁世凯他们就不干了,要求以第一次投票结果为准。他当然知道孙中山的想法:如果袁世凯要出任临时大总统,就必须到南京工作。

而袁世凯老巢在北京、天津,他怎么可能离开北京而投入革命军的“虎口”?

最终袁世凯是以京师“兵变”难以离开为由拒绝南下,冯国璋通电全国称,首都必定于北京,否则,国家统一危矣。

黎洪元在武昌通电全国:舍南京不致乱,舍北京必致亡。

各省革命军基本倾向于定都北京,报纸上也有一些定都南京国运不昌的迷信之说。

3月6日,临时参议院同意定北京为首都,袁世凯可以在北京就职。

此时中国有两个首都。

1927年北洋军阀溃散,才改南京为首都,1928年6月21日改北京为北平。这期间,南北报纸和文人打舆论战,各说各的好。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南京危急,1月30日是国民党“迁都”洛阳,3月定洛阳为“行都”。

12月,上海战事平息,又迁回南京。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又“迁都”重庆,1940年定重庆为“陪都”。

1946年,又还都南京,一些国民党要人提出了“五都”之论:南京为首都、昆明为冬都、庐山为夏都、武汉为陆都、青岛为海都。

于是怪论越来越多,广州、西安、成都、济南都要当首都,兰州也报名。

1948年,国民政府明令:南京为首都、北平、重庆为陪都。

图片

直到1949年10月1日,国民党才总算消停了。

马英九在武昌起义纪念馆有些兴奋,然而,在那两面旗帜同时悬挂的年代,中国人绝对兴奋不起来。

因为国旗、首都的乱象,一直伴随着旧中国。那是一个混乱、分裂、羸弱、民不聊生的中国。

图片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只有团结在五星红旗之下,国家才会稳定、繁荣、强大,才有美好的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在回望历史之时,更要放眼未来,看清历史潮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赞(1)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后沙:马英九身后的两面旗帜,那曾是怎样一个中国?|2023-04-0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