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德国交通行业搞起了大罢工,号称“3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德国一共7个州的地方短途交通基本停摆,罢工总人数也超过了30多万。
再看旁边的法国,革命老区也不消停,马克龙最近不是在搞养老金改革嘛,要把62岁的退休年龄,给延迟到64岁,结果呢,法国从3月3日开始,也搞起了全国大罢工,一直到今天,巴黎到处都是垃圾焚烧的火堆。
咱们知道,德国和法国,一直是欧洲的经济发动机,整个欧洲的经济全靠它俩给带起来,可惜目前来看,到了发动机本身不给力的时候。
有朋友很疑惑,在德国、法国,罢工不是很常见吗?这回有啥不一样吗?从外在来看,首先是规模确实很大,德国都是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次。从内在来看,有些专家说得不错,法国这次罢工非常大,堪比1968年那一次。
咱们多说几句1968年那次大罢工,可能看明白了那次,对现在也有帮助。
那次大罢工我们现在叫“五月风暴”,算起因的话很复杂,不过主要问题依旧是经济放缓,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没工作情绪就容易出问题,在西方国家就容易上街。
那当时的经济为啥增长缓慢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美苏在冷战高峰,苏联还没开始向西欧提供廉价能源,亚洲也没崛起,亚洲的廉价劳动力没有涌入市场,欧洲自己的发展遭遇了瓶颈。
或者说,1968年虽然有全球化,但都是非常初级的,没有后来大家产业互相嵌套、分工非常明确的深度全球化。
我们再看欧共体,也就是欧盟前身的建立,是1967年。拿今天的话说,那时候连欧洲本土的“统一大市场”都还看不到,何谈全世界级别的链接、全球化呢?
所以,没有统一大市场,没有超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对于欧洲、美国来说,就是一个个经济体单打独斗、甚至互相恶性竞争的状态。
而且那时候跟现在一样,也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我们经常说“欧美”,感觉欧洲和美国穿一条裤子,其实绝大部分时候矛盾重重。
在戴高乐主政时期的法国,“二战”跟美国还是亲密无间的盟友,可到了60年代,那简直就是不死不休的对头,直接拒绝美国的金融体系接入,拒绝美金来结算法国的贸易,甚至拿着手里美元去换黄金,差点把美国国库给搬空。
同时公开对中国示好,早在1964年,法国竟然就跟中国正式建交了;到了1966年,戴高乐干脆退出了美国主导的北约。
从政治上看,可以说戴高乐比较头铁,但从经济上看,其实就是经济体之间过渡内卷,大家市场不统一、生产不协调,最后没办法,就是贸易保护互相斗,斗的结果,就是当时欧美本国的经济也逐渐停滞,找不到增长点。
当时又在冷战中,整个一代人对苏联和美国的印象都非常差,感觉现实和理想都破灭了,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就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大罢工。
这场大罢工后来是怎么消停的呢?老实说,在法国戴高乐政府的时代,他们自己是没想出啥办法,和现在的马克龙一样,只能是一直强硬。
现在马克龙也是没办法,不仅他没办法,全世界都没办法,全世界都得延迟退休,从法国到美国,从美国到中国。
后来这场大罢工之所以慢慢消停下来,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年轻人自己分裂了,消耗了能量,同时也搞出了一大波文艺作品大爆发,比如很多人就去搞摇滚乐、先锋电影去了。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经济慢慢好起来了,欧共体和后来欧盟的出现,解决了市场的问题。
在那之前,欧洲那些国家互相给彼此征高关税,导致谁也别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到邻国,相互伤害,谁也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