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熊熊之火:战争中为啥要爱惜兵力?为啥要谈经验教训?|2023-04-11

战争是要死人的,无论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是要死人的。即便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双方战损比极为悬殊,但获胜的一方还是要死人。
所以在战争中,真正零伤亡的情况很少。不过我们要说的是,尽管伤亡难以避免,但是有一条原则应当注意,那就是尽可能让己方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战果。这一原则不仅仅是针对打胜仗时所说,打败仗时间也是如此,能少折损些总是好的。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战争中的兵力是很宝贵的,军官和士兵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游戏中的虚拟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可以复生,打一局就是新的开始,但人死不能复生。
图片
所以我们无论是在谈历史上的战争,还是发生在 现时 的战事时,经常会跟大家讲各种经验教训、战法战术。其中有些打法、举措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损失,有些则是以小的代价获取大胜利的典范。
请注意,无论是谈什么战事,总是会有得失成败。
有些网友现在是“粉圈”思维盖过了正常思考,当它觉得你在谈“得”与“胜”时,就会觉得你是它的同好,都是XX粉。而在看到你又在讲“失”与“败”时,又觉得你是它的敌人,故意在抹黑其偶像。
咱们真不愿意陷入这种叙事逻辑,因为这意味着探讨的逻辑基准不是以事实、常识、科学为主线,而是以偶像式的盲目崇拜为标杆。
以我们谈战事来说,很多网友其实不愿意看原始的作战资料。
图片
实际上在每次战斗过后,参战部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会有战斗详报。其中对于敌我优劣,以及经验教训的部分是必然要出现的。
为什么要有这些东西?
简单说就是为了知己知彼,在作战中尽可能扬长避短,以更好地打击敌人。
但是按照现在某些网友的逻辑,它是理解不了战斗详报中对敌人优点的总结,以及对己方弱点、不足之描述的。
它会觉得,那是敌人,你怎么可以说敌人有优点呢?另外自己这边,怎么可以讲缺点和不足,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按照现在这些网友的理解,那么做出战斗详报的参谋就得被打成“小黑子”了。
在“只能谈好,不能谈坏”的思维模式下,这些网友如果再看到阶段性的战役总结与检讨,那脑袋瓜子恐怕都要裂开了。检讨会上都是各种不足,这可让“好好先生”们怎么接受呢?
图片
我们以淞沪会战来说,作为全面抗战初期的一场大战,此役足足打了3个月之久,重创了日本侵略军。
但是因为战略战术的问题,无论是初期的围攻作战、中期的防守作战、还是后期的撤退作战,都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甚至是以万计来衡量。在现实中,培养上万名老兵极不容易,但不当的战略战术,却可在很短时间内便可让其损耗殆尽。
咱们要谈教训,那肯定又被打成小黑子,就以国军自己的视角聊聊吧!
因为这些东西当时的国军也在想,甚至于德国军事顾问都有专门的报告。如对炮兵使用一节,德国军事顾问观察到:
射击敌方大目标如虹口公园之日军营房工事,虽消耗多量贵重弹药,而无一命中;我方炮兵日间不敢出而射击;防卫日本的攻势,全部负荷落在中国步兵的肩上,中国炮兵都是无例外地过早撤出阵地,故使其参与战役高潮已经变得不可能,即使可以参与,也等于无。
炮兵表现如此,指挥上又如何呢?
图片
时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冯玉祥曾言:三战区为人家(蒋介石)直属部队,我曾作一月无言之司令长官。
冯在任时,实际军事指挥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然而据第9集团军作战科长的史说称:顾祝同每天早晚与蒋介石通电话,报告情况,由蒋在电话中指示,某师调到哪里,某师如何作战,顾作了传令兵。
再之后,蒋介石干脆直接兼任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一职。
关于老蒋的作战指挥,大家必然有所耳闻,其在淞沪的指挥竟然未能明确各作战集团的战斗分界线,以至于部队结合部成为弱点。
连陈诚都不得不向老蒋叫苦:非不愿负责或怕负责,而系统不清,恐误全局,既是中央军之区域,应由朱一民(朱绍良)负责,如要我负责,亦须有明令规定。
而老蒋的回复道:理固须归中央军指挥,但事实非左翼军不可。
图片
以至于此方向防务,中央作战军的朱绍良和左翼作战军的陈诚不得不事事协调,徒费精力。
另外蒋介石有跨级指挥的习惯,但往往运用不得精髓。
如10月9日,蒋介石直接电令宋希濂第36师的108旅归第8军军长黄杰指挥,但同一天该旅又被告知接受钟松部第61师(原61师损失惨重,以钟松独立旅补入,用61师番号)指挥。黄杰抱怨道:建制常被分割,影响战力至大。
在具体的战术指挥上,老蒋所下命令也过于注重精神,而忽视技术,如其所言:
固守其原有阵地,一面加强工事,一面沉着应战,坚忍不拔,虽至最后之一兵一弹,亦须在阵中抗战到底,至死不渝;我军能屹立如山,坚守阵地,有进无退,等到接近,冲锋肉搏,定可取得最后胜利。
可具体如何作战呢?
事实上在混乱的指挥下,且不谈前线将士如何御敌,即或是伤兵转运也成问题,陈诚即言:受伤官兵在前方者无法运送,在后方者无人负责,非但令人伤心,实可使官兵寒心。
按照现在一些网友的标准,这陈诚、黄杰,乃至于德国军事顾问,都得被打成“小黑子”。再看看参战师长们的描述,恐怕有些网友还得惊掉下巴。
图片
如第59师师长韩汉英便说道:
例如淞沪之役,我们战线由闸北到江湾以迄浏河,迤逦数十里,配置二三十个师在阵地死守,一个师被打完了,跟着又补上第二个师;第二个师被打完了,又补上第三个师。
这样,在士气方面虽然可以博得人们的喝彩,得到英雄的威名,然就作战上利害而言之,尤其在我国军事装备劣势条件之下,那是不行的。因为大凡作战,其阵地的布置,必须有重点。
当时这样的摆长蛇阵,没有重点,故虽处处防守,而处处力量都感觉薄弱。结果一处被敌人击破,全线就同归于崩溃了,这是失败的一因。
而第25军军长兼13师师长万耀煌在日记中写得更激进:
我们自八一三至今,整整两个月,每天只在挨打,倾中央所有部队及各省精锐,每到一师,如挑土填井,只向战线上阵地上填塞,如无底洞永填不满,且如漩涡,漩下去就不见了。而且步兵后移,战线愈移愈长,需要填补的军队也愈多,后方的部队快调完了。
这种战法,既说不上战略,也谈不上战术,自司令长官、总司令、军长、师长,都只作了传令人员,部队到多少填多少,这就叫作指挥?
按照现在粉圈思维的理解,韩汉英、万耀煌所言,又算什么成分?
图片
很多网友粉国军,其实正如韩汉英所言,看到的只是“在士气方面虽然可以博得人们的喝彩,得到英雄的威名”,却看不见“就作战上利害而言之,尤其在我国军事装备劣势条件之下,那是不行的”。
以血的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国军内部不是无人知、无人晓,但是国军的顽疾是,每战必总结,但就是不改,以至于同样的问题屡犯,不必要的伤亡数额巨大。甚至于一些无能之将却位居高位,有识之士却得靠边站,因为后者所言往往不甚好听,难得老蒋重用。
而一些网友所粉的仅仅是一些劣迹斑斑的高级军事将领,对于普通基层官兵却是不管不顾。乃至于一场大战下来,结果败绩连连,这些网友竟然能以巨大的伤亡数字作为炫耀的资本,去吆东喝西。
这些可都是抗战军人的死伤,我们想要的是日本鬼子***,可不是自己人付出了巨大代价,还打不赢的结局。
当时有些仗,因为整体实力的差距,注定是打不赢了。可是能不能输得不那么惨、代价不那么大呢?
图片
有些仗,指挥将领自己先跑了,留下无组织的基层军官和士兵,如何御敌?
有些仗,必要的军械弹因派系成见不予发给,致使难以御敌败绩连连,这能不能说?
有些仗,长官吃空部队缺额甚多,以至难成建制战力,导致失败,又能不能讲?
一些网友只谈抗战牺牲,动辄这个数字大,那个数字狠,有没有想过颇多折损能否减轻,甚至于避免呢?
一场战役,如果不得不伤亡10000人,那就不要让这个数字上升到10万人。因为多死伤掉一个人,背后就是一家人的痛苦;多死伤10000人,就是一万个家庭的苦难。在当时敌强我弱的背景下,坚持抗战的伤亡必不会少,但正应如此,就更要节省兵力、民力,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减轻这个代价。
国府的一些将领,以吃空额、拉壮丁赚的盆满钵满,待到战时却往往望风而逃,致使丧师失地。若干年后,以其所部巨大折损,反倒成了这些将领的功劳簿,这怎么能说得过去呢?
我们谈这些教训和蛀虫,有些网友就不满意了,说你是小黑子。
图片
以咱们看,这些网友大概率就是将自己代入了蛀虫将领的身份,无视那成千上万的士兵和背后更多的百姓,认为千万兵民之命,不抵其捞油水之功吧!
甚至于现在一些网友喜欢民国范儿,大概率也是将自己代入少爷小姐的身份,却不知当时99%民众过的是何等生活。
所以这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
“粉圈”人儿,对于国军作战的真实概况一问三不知,对于真正有能力的国军将领如王耀武等还认为是三流角色,远不如张大将军,而至于基层军官和士兵之状况,更是丝毫不问,反倒是咱们这些小黑子能讲出个一二三来,多少有些讽刺。
而现在这个圈子又盯上了俄乌之战,其实同样也是如此。
即如整天所谓的爱乌群体来说,竟然一个个嫌乌军死得太少、太慢,咱去谈谈乌军战术应当力避骨干兵员之损失,倒也成了小黑子。
图片
推而论之,这些网友大概率将自己代入的不是乌军士兵,而是高级角色。毕竟在战争中,乌方高级角色照样可以纸醉金迷,而无需付出血肉代价,甚至依靠着铁嘴巴还可振振有词,空收虚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前线死得愈多,这帮人便愈有素材可讲,乌军士兵的惨重死伤反倒会成为其功劳簿。
在这种情况下,咱去谈乌军应该少折损些骨干,当然是碍了人家的眼。
不过还是请大家注意,人死不能复生,而人力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以小敌大,却又不惜兵力损耗,不知节约人力,如何持久?
仗终究是靠实打实的兵力来打的,不是靠网络铁嘴吧!嘴巴再硬,当指挥棒换个方向,嘴炮也便打不到这里了。到时所留下的,恐怕只有断壁残垣和能耗到最后的胜者而已了。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熊熊之火:战争中为啥要爱惜兵力?为啥要谈经验教训?|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