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唐如松:产业的趋向|2023-04-12

不出所料,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本次访华,重点集中在了双方的产业合作上,而不是注重于俄乌问题的国际政治话题上。
事实上,对于这一结果,欧洲内部以及美国也是早有预判的。所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跟着马克龙的脚步也到了中国。而冯德莱恩所关注的话题也不出所料,集中在了俄乌问题上,她希望可以在中法合作的主流话题中,多少添加一点俄乌因素。不过很显然,她的行囊在归去时并没有比来的时候多一点点重量。这大概也是因为她没有蹭上马克龙的专机,乘坐的是商业航班的原因,因为行囊太重,商业航班是要加收行李费的,为了不让自己的行程变得苍白,她对欧洲媒体解释道:“中方会在合适的时机致电泽连斯基的。”至于什么时候合适?她没有说,虽然她心知肚明合适的时机是什么,但她不能说,也没脸说。
作为同期访华的欧洲重要领导者,【马克龙算是欧洲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冯德莱恩就更加不用说了。】,中法欧盟三方本次不但没有出现一个共同声明,甚至连共同的洽谈也没有出现,只是和马克龙一起参加了会见活动,活动结束后,中法领导人进行了双边会谈,而冯德莱恩则回酒店喝茶去了。
对于马克龙来说,本次访问非常重要,他不希望被第三方打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最起码要和去年十一月份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一样,和中国签署诸多的合作协议,而不是陪着喋喋不休谈俄乌的冯德莱恩一起浪费时间。从马克龙的访华成果来看,他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标。而如果始终和冯德莱恩缠在一起,估计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这一切,当然也体现出中方对于行程安排的用心。
本次中法达成的合作项目包含了核电项目,空客订单以及空客在天津的制造基地,中国船舶的十六艘大型集装箱货船以及LNG储罐标准合作,中车集团的电气牵引系统项目、海水淡化项目以及城市建设数字化合作等等。
这些项目中,有法国具有优势的,比如大飞机制造等,也有中国具有优势的,比如大型集装箱货轮等。可以说是互惠彼此,各取所需。总体来说,法国对于中国的投资成分较高,比如空客天津制造基地,蓬莱海水淡化项目,等等,中法相互购买对方产品的成分大致相若。即便是在看上去订单数额巨大的空客项目上,也是在扩大天津生产线后,在中国生产交付的。
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看来,这实际上说明了如今的欧洲生产力存在巨大的不确定因素,法国如今的需求不再是以扩大国内产能以及增加国内就业人数为主要目的,而是想办法保存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不至于全部被美国掠走。
我们都知道,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后,欧洲的安全问题就成了欧洲资本的担心所在,而随之而来的能原危机又让这些实体资本在欧洲内陆的生产能力大大受限。于是很多企业和资本就开始外迁。外迁的主要目的地则是美国。一来美国政府正在极力扶持其国内的产业回流,政策不错。二来,美国是一个安全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家,一战、二战之后,欧洲人已经对这一观念深信不疑。三来,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国之一,迁移到美国,最起码在能源成本和能源保证上不至于受限,还有第四个原因,那就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此前欧洲的很多产品也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地的,而到了美国后,这种消费市场所给予的红利自然更为丰厚。
但是,如果欧洲把自己的鸡蛋都放进了美国这一个篮子里,以后的欧洲会有怎样的未来?恐怕是每一个明智的欧洲人都不得不担心的问题。只是如今的欧洲的确已经很难再依靠本地的产业来扩大资本了。欧洲的产业如今在科技竞争力上,在人工成本竞争力上,以及在产业链的竞争力上,都已经很难和中美抗衡,如果细分还可以算得上优势的,就是在科技产业竞争力上还可以对中国形成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被拉近缩小,如果不趁着还有一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合作,以后即便想要投资中国,也不见得会受到欢迎。
欧洲的另外一个优势则是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只有拥有俄罗斯廉价而便捷的能源供给,欧洲才可以在规模产业的成本上形成一定优势,可以保留其内部的高产业能耗的基础工业体系。但是,随着俄乌危机的爆发,这一优势被彻底切断,且美国为了保证这种切断的可靠性,竟然不顾盟友利益,直接出手炸了北溪能源管道。让欧洲的高能源消耗产业彻底断了念想,不得不想办法外迁。而外迁的主要目的地恰好就是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回流的美国。美国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对于欧洲来说,除了那些沉迷于所谓共同价值观而罔顾生存之道的亲美政客,已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马克龙访华之后,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些政治性的表态,不过他的表态美国人并不喜欢,因为他在回程的专机上接受法国和美国的媒体采访时说:“欧洲必须顶住成为美国追随者的压力。避免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此言一出,欧洲哗然,特别是那些美国的铁杆追随国家,比如刚刚加入北约的芬兰,比如一心想挟美国以自重的波兰等国。这些国家表示,法国和德国的软弱表现,说明他们已经不配成为欧洲的领导者。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此表示躺枪,自己当初可没有说过这话。不过,德国所采用的产业外迁方式,的确和法国本次的访华成果大同小异。都是为了避免被美国彻底控制和掏空,而选择了另外一个可以让欧洲产业和资本得以喘息的国家,也就是中国。所以,朔尔茨倒也不算是躺枪。而且,德国目前是欧洲境内最好欺负的国家,因为美国对德国的挟制最为严密,无论是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是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美国都死死的拉着德国的手不放。
那些东欧和北欧国家之所以如此恼怒马克龙的言论,纯粹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虽然波兰一心想要把美国留在境内对抗俄罗斯,但如果西欧的德法【其背后就是荷兰、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等国家的抱团跟随】不和美国一条心,那么波兰等国就无法在对抗俄罗斯的同时,获得充裕的经济支持和产业保证。所以,他们必须要帮助美国死死拽住德法的走向。而至于芬兰,就更加不用说了,它刚刚加入北约,法国就要和北约的老大美国别苗头,从而弱化北约的力量,这对于这位新加盟的国家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就像1949年追随蒋总裁的人,打死也不想蒋总裁去台湾捕鱼的原因一样。
虽然我们并不能对欧美的分化抱有太多幻想,但对于来自欧洲的产业合作还是要持欢迎态度的,欧洲内部的声音并不一致,其对美国的戒心也是存在的,只要不在政治上对我们过分捣乱,合作的双赢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只有双方的利益在一起捆绑多了,才会在对第三方的态度上更趋于一致,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房地产政策的争议,有房子的自然不希望房子降价,想要购房的自然不希望房子涨价,于是,两种不同的抱团声音自然也就出现了。所以,对于来自欧洲的产业合作我们应该欢迎,只有利益的趋向一致了,才会发出更为相同的声音。
虽然从目前来看,欧美的利益捆绑更多更紧,但只要比重在变化,权重在转移,那慢慢的政治上的取向自然也就会随之改变,哪怕不能彻底扭转,在博弈上多一点牵制不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一件事吗?更何况,欧洲并没有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最起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想有这样的未来。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唐如松:产业的趋向|2023-04-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