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载人大型核潜艇到目前最大安全潜深的世界纪录大约1100米上下,以及核潜艇最高航速的42节,都是苏联钛合金核潜艇在冷战高峰年代创造的。问题是同时代核潜艇技术同样领先的超级大国海军,为何没有往这2个方向努力?冷战最激烈的1970到1980年代,美国方面制造的主力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最大安全潜深从来没有超过400米;对比1100米的记录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儿。即使冷战后期,不惜成本,专门为高效率反潜建造的攻击核潜艇中的极品,也就是3艘海狼级攻击核潜艇,最大的安全潜深也不过600米。后来又嫌弃海狼级成本太高,开始生产减配后的弗吉尼亚级新型攻击艇,最大安全潜深又回到了原先洛杉矶级400米的标准。美苏同代核潜艇的极限潜深差异如此之大。不外乎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在高强度耐压钢材的实际性能上,超级大国相关单位其实一直在忽悠,其最主要的HY80与HY100两种含铜耐压合金钢的实际屈服强度并没有对外宣传的那么强大,但是苏联方面,甚至其他大国却都深信不疑。导致其他大国的顶尖材料与冶金专家,努力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HY100宣传的综合性能。而超级大国直到最近10年,才首次公开承认在核潜艇耐压壳钢材上公然造假。而苏联方面因为对美式核潜艇的耐压壳性能过于相信,一直认为普通的洛杉矶级核潜艇也至少有500多米的安全下潜深度,极限下甚至可以到600米,因此对部分苏式攻击核潜艇采用钛合金与超强合金钢。直到真正下潜到800以下甚至更深的标准才稍微安心。但是如此不计成本是十分冒险且代价巨大。因为所有潜艇的超级安全,
深潜的极限指标,不但与耐压壳金属、支撑肋的设计、焊接以及材料选择有关,要想深潜还能再安全返回,还有一项重要的设备性能绝对不能忽略;而多数人其实没有想到这一点。这就是潜艇所携带的压缩空气瓶的极限压力。这种极限压力不断关系到压缩空气瓶本身,还与整个用压缩空气排水的管路系统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要安全下潜到1100米并且安全返回,那么这类核潜艇上携带所有压缩气瓶,其内部的实际压力都需要达到60兆帕,全程实际可利用气瓶压力的四分之一,相当于1500米海水深度的巨大压力。只有压缩空气瓶与压缩排水管路的气压远远大于深潜后的实际水压,才能把潜艇平衡水舱内的海水部分排出,这样深潜后的核潜艇才能安全返回水面。而如果核潜艇的最大潜深指标,
只有400米,那么最多把携带的压缩空气气瓶与排水管路的极限压力设定在20兆帕就足够了。而大部分西式核潜艇的压缩气瓶本身就是20兆帕标准的。要知道60兆帕的气瓶与排水管路的极限指标要求可是比20兆帕整整高了3倍,由此也在运行实践中带来了极高的漏气爆炸风险。苏联核潜艇历史上的各种事故高发,气瓶与排水管路突然爆炸引发的就能占5成以上!这个被忽悠的代价其实是非常惨烈的。而1100米级深潜带来的麻烦还远不止与此,更多细节明天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