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国内部矛盾正在激化
美国的内部矛盾激化,其实有两个显性的证据摆在全世界面前,只是大家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如果后面这两个证据,还继续维持,基本上可以肯定,美国内部的矛盾还未实现调和,而一旦这两个证据发生了变化,很可能也会意味着美国的内部斗争,可能阶段性的分出高下了。
第一个证据,是美国的总统人选。拜登当总统,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妥协。什么意思呢?与其说美国的政治人才断层,倒不如说现在没有一个能符合各方利益的合适人选。换句话说就是换谁上来,大家都不会满意,而拜登,则是可以平衡各方利益的,那个最大公约数。
因为拜登年纪大,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一方面他资格老,各方面都算是老熟人,其实就是个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谁也不勉强。另一方面,难得糊涂,而且是真糊涂,基本上啥事也干不了,这样大家可以各自把持一方,自己干自己的。
所以说总统成了摆设,拜登成了象征美国团结的吉祥物,是当下美国最好的选择。年富力强的人选,其实不是没有,只是大家都不满意,万一出来一个强人,最后斗来斗去,会是一个多输的局面,所以不如现在这样,有总统,但名存实亡,大家各行其是,反倒比较舒服。
第二个证据,是国务卿布林肯的政治主张。布林肯那肯定是年富力强,但是面对各方利益的撕扯,他又能怎么着呢?全世界都在笑话布林肯,因为他提了一个对华的三大主张,简称美国版的既要又要。
布林肯是这么说的,该合作的时候合作,该竞争的竞争,该对抗的对抗。说实话这个主张一提出来,就充满了一股浓浓的弱智气息,因为合作,竞争与对抗,在我们看来是不可共存的,但是美国居然把它拿来作为最高的行动指导方针。
实际上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可能就会明白布林肯的无可奈何,因为在他的背后,美国内部的各方势力,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跨国资本集团想合作,新兴科技资本想竞争,而军工集团想对抗。那到底听谁的?
于是布林肯最后来个大缝合,让你们通通满意,该合作的合作,想竞争的竞争,要对抗的对抗,你们的要求都给你们满足了。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个神经病的方针,但是在美国内部看起来,确实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兼顾了各方利益。
所以现在的美国,其实没法谈,谁说了也不算,拜登说了那么多漂亮话,一开始我们还听,后来发现反倒是美国内部根本没人听他的,大家都是各干各的。这么下去,只能让他们先内斗,等分个结果出来再说。
在此之前,美国其实还很需要拜登,不然的话,总不能找个猴子来当总统吧?
02 将来谁来买单?
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现在内部的矛盾,是金融与工业的矛盾,也就是美元到底该如何选择方向的矛盾。这句话乍一听不太好理解,如果结合一下时代的背景,就马上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个时代背景,其实就是全球化。
我们看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其实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美国内部的利益而言,谁的利益最大化,谁的利益又受到了损害呢?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的话,是很容易得出结论的,那就是金融部门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而工业部门的利益受损了。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复杂。
一方面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扩张,而贸易和结算货币都是以美元为核心,这样美元自然也迎来了大规模的扩张,所有金融部门都可以说是美元扩张背后的食利者。而与此同时,工业部门为了保持全球竞争力,只能从美国向外转移,包括技术和产能,以及供应链的安全保障,本质上都逐步削弱了。
这个情况在2008年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冲突,就是美国的金融危机,金融部门等于捅了一个大篓子,而工业部门终于迎来了一个反击的机会。实质上就是美国内部的资本集团,对于美元未来的方向,出现了分歧。这个分歧的外在表现,就是对于全球化的态度。
华尔街肯定是希望继续全球化的,至于工业空心化,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控制股权不就行了吗?在他们看来传统工业部门都是顽固不化。而美国传统的产业和军工集团资本,则认为必须制造业回流,重振工业实力地位。
现在美国内部的矛盾之所以无法调和,就在于至少是这双方都出了问题,谁也没办法证明自己还能行。金融资本无法完成金融收割,产业军工资本无法重建工业产能。但是一顿操作失败之后,他们最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利益交集,那就是对我们进行遏制,可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方式。
这可能也是目前来说,唯一还能弥合二者分歧的一个选项。其实美国的金融部门已经尝试并失败了,但现在还不能说不行,工业部门还在继续努力,也不敢松口认输。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状态,美国内部的矛盾各方,竟然要靠反对我们,才能团结对方。
而实际从现状来看,美国内部逆全球化的势力,似乎更加占优,要压金融资本一头。这可能也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每一次民粹主义崛起,总有一些人会出血祭旗,上次德国是犹太金融家,这次美国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