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无论俄军还是乌军,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然而在战场上,却没有几个“漂亮仗”可言。
在绝大多数时候,双方都是在漫长的战线上对垒消耗。相较于巨大的消耗而言,战线的变动可以说微乎其微。
从去年乌军反攻停滞到现在的大半年时间里,只有阿特木斯克战区的战线有局部范围内的较大变动,但这却是双方“绞肉”可能超过10万伤亡的结果。而且,这部“绞肉机”还没有停下来,伤亡还在不断增加。
阿特木斯克,一座城区范围并不小的交通枢纽,如今已经被炸成了废墟,城外的广阔田野上,也是弹坑累累,残骸遍地。
而在阿特木斯克之外,还有马林卡、弗勒达、阿瓦迪夫卡、捷尔任斯克、塞弗尔斯克等等,仅仅是前沿的要塞城镇就能拉出一大串来,哪个方向也都是战火连天,只不过是烈度高低的不同。
这样残酷的战事是相当罕见的,1000多公里的战线都在屯兵战斗,在当下也就俄乌这边了。然而仗打到现在,虽然双方都流血不止,但距离各自理想的战争停止线来说,都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俄罗斯出兵所打出的旗号来说,吃不下顿巴斯全部,是没法交代的;而乌克兰打不到国界线,甚至说至少恢复到2022年2月接触线,也不好交代。
当然,战争是很现实的,没有了力气自然无法将战事推进下去。或者双方都精疲力竭,或者一方倒下,一方胜利。
如果战争仅仅是在俄乌两国之间进行,以俄罗斯的体量在正规战中击败或者耗垮乌军问题并不大。毕竟,没有大量情报信息、重武器和弹药的支撑,很难撑得住正规战、消耗战。
但偏偏乌克兰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其经济援助可以稳定国内社会,而军事援助则让乌军不断回血,具有了持续战争的动力。
如果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足够强,依然能够击败这样的乌军,那么战事也可以很快结束;如果乌军得到回血后的军事实力超过俄军,那么收复失地,打赢战争也是现实。
但偏偏俄军也没有那么弱,它也在持续的动员蓄力,所以俄乌两军就在这种奇怪的对峙消耗中,不断回血,然后再继续绞杀。谁也不能在战场上迅速击败对方,因为战争资源又尚未耗尽,就此停战又互不甘心,所以双方都还有余力在继续战争。
从战略局势回到战场细节来说,僵局的打破需要战役层面的大胜,然而乌军和俄军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俄军的动员潜力大于乌军,但它的动员力度则不如乌军,再加上出国作战的缘故,使得俄军更为在乎兵员的伤亡折损。
如果俄军具有一流的高技术水平,那么可以在使用技术力大量杀伤乌军的基础上,以自身的低伤亡率来获取胜利。
然而俄军的现实是,它在具体战区力量上虽然有体系优势,但这个优势又没有那么强。决定性的战役战斗,依然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才能实现平衡,想要取得突破,依然要付出相当的兵员损失。
在这种矛盾之下,俄军就形成了“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特征。
这是在技术力无法保障作战企图,同时又不愿意付出更大伤亡的“躺平”式作战。它是一种总体消极的战斗样式,是在“宁可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对军队现状与作战目标的妥协。
反过来我们再看乌军,在国家总动员体制下,其以不高于俄罗斯的动员潜力,实际动员出了更多的战斗员。
在具体战斗中,乌军并不过分在乎兵员的折损,从指挥层到各级作战单位,对伤亡的承受度普遍更高。所以乌军在防守作战中,表现出了比较强的韧性,使得俄军很难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进展。
但对乌军来说,又不能只立足于防,它也有进攻的需求。进攻作战需要更强的体系力量,在这一方面乌军是有欠缺的。
乌克兰空军无法起到大力支援地面部队进攻的作用,同时残缺的防空系统难以彻底制衡俄空天军,并为进攻单位提供有效的空中防卫,这对于大规模进攻行动是很不利的存在。
比如近期俄军对乌克兰西部乌军军火库的打击,造成大量弹药尚未输送至前沿,就付之一炬。
相较于俄军日益频繁的对战略纵深的打击,乌军仅仅靠着少部分西式远程打击兵器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在地面交战中,进攻作战需要大量地面炮兵及弹药量的保障,以及足够的机械化单位投入。尽管美西方为乌军的重新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但其中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重武器比例还是过少。
而且操作技术装备需要成熟的技术兵,速成模式下训练的乌军士兵,尚缺乏足够的训练度去掌握这些装备。
在这种前提下,乌军战略级的进攻也便慎之又慎。甚至战术级的进攻,也很难得手。近期乌军对阿特木斯克南北两翼的进展虽然被提的很多,但另一个侧面却是2022年11月以来的“唯一”。
所以在双方都因为各种问题导致攻击困难的状态下,互相防守对峙消耗,便成了常态。也就是说总体上都是“结硬寨,打呆仗”。即便是在进攻作战行动中,也难以称得上是酣畅淋漓。
这种作战样式打来打去,便是稳定的失血状态,本质上就是当时感觉可以承受,但时间愈长愈觉吃力的消耗战。现在连西方都觉得这种消耗有些吃不消,可想当事双方了。
但既然是消耗战,总得有个结果,只不过以俄乌和西方的劲头,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就不好说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