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联俄抗日”成为一段时间里清朝外交的主旋律。
尤其是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发生,更让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平添了许多“幻想”。
于是在1896年5月,慈禧太后委任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赴圣彼得堡,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
李鸿章此次访俄的一大“重要成果”,就是签订了后来被世人诟病的《中俄密约》。
李鸿章出使俄国,1896
这份“密约”共有六条主要内容:
1、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
2、缔约国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与敌方签订和约;
3、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
4、为使俄国便于运输军队,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交华俄道胜银行承办;
5、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皆可在此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资;
6、本约自铁路合同批准之日起,有效期15年,期满前双方可商议是否续约。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是“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东北沦为俄国势力范围。
也有人认为是清政府主动去结好俄国以抗日,俄国最多只能算“利诱”清政府,没有“威逼”,所以不能算“不平等条约”。
不管怎样,《中俄密约》带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后果——彻底激化了俄国和日本的矛盾。
随着沙俄势力大幅进入东北,开始与盘踞朝鲜半岛的日本发生直接利益冲突。
于是在1904~1905年间,双方最终爆发了一场倾国力的大战,史称“日俄战争”。
中国是在首都沦陷的耻辱中进入二十世纪的(《三次变局里的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同时,沙俄派二十万大军入侵中国东北。
10月4日,沙俄占领锦州,彻底切断关内外联系。
此后,沙俄以沈阳、旅顺等支点城市为依托,设置“亚东大都督”,俨然要把中国东北并入俄国版图。
这时清政府已经认识到曾经的“密约”是在引狼入室,但因国力孱弱,无暇顾及。
二十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列强迅速划分阵营的时期,各国合纵连横,搞得不亦乐乎。
到1902年春,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德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
当时日本成功与英国签订平等同盟,被日本国内视为“重大外交胜利”,一时间大批日本军官赴英国深造,像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东乡平八郎,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一手培训出来的,技战术水平极高。
靠着“日不落帝国”在背后壮胆,日本对盘踞东北的沙俄虎视眈眈。
在联合各国干涉不成后,日本单独与俄国交涉,要求俄军撤出中国东北。
于是在1904年2月6日这天,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
两天后,日本秉持着“偷袭”的传统,在未宣战的情况下突然袭击停泊在旅顺港内的俄军舰队,正式开战。
此战对于日本来说和甲午战争很类似,是倾国力、赌国运的一战,先后征调了一百多万士兵。
但对俄国来说却颇为棘手,因为沙俄的军事重心一直在欧洲,当时驻远东地区的正规军不足十万人,作战舰艇仅60余艘。
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沙俄只能在据守要点的同时,等待从一万多公里外的欧洲地区运兵。
1904年6月20日,日军建立“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大山岩元帅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各部日军。
大家可以类比成今天中国把13个野战集团军全部押上,外加把地方部队、武警等整编成若干个后备师旅也一起派上去,倾国一战。
由于俄军从欧洲运兵需要时间,所以前期俄军主要把兵力沿鸭绿江和海岸展开,布置在鸭绿江-营口-海城一线。
俄军的“二线支点”是沈阳和旅顺两地,分别驻有三万余精兵。
和甲午战争一样,日俄战争也分两个战场——陆战和海战。
对日本来说,海战的优先级是高于陆战的,因为一旦失去制海权,几十万日军的后勤补给顿时完蛋,后果不堪设想。
最开始日本人制定了“简单粗暴”的方案:陆军对陆军、海军对海军,一对一的和俄军单挑。
不过在得知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编为“第二太平洋舰队”)赶来增援的消息,且海军强攻旅顺军港受挫的情况下,东京最终改变方案。
新方案决定以陆军为主强攻旅顺,拿下旅顺、保证大军补给线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再与俄军在辽东半岛腹地展开决战。
在这一作战方案中,海军的任务变成了在对马海峡截击俄军增援舰队,与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决战。
旅顺军港经过北洋水师和沙俄海军前后几十年的辛苦经营,在二十世纪初普遍被认为是“远东第一要塞”。
只要旅顺继续掌握在俄国手中,俄军舰队便可随时威胁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的海上交通线。
由于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军仅用数天便以极小的代价攻克旅顺口,所以在日俄战争初期,日本参谋本部对旅顺战役的艰巨性准备严重不足。
1904年6月8日,乃木希典率第三军司令部到达大连,连同第二军中抽出的两个师团,组成了总兵力达10余万人的攻城部队。
在简单肃清旅顺要塞外围阵地后,1904年8月19日,日军发动第一次旅顺总攻。
“总攻”相当于最后的致胜一击,纵观战史,一般很少有总攻两次的。
因此整个旅顺战役中日本先后“总攻”了三次,期间大大小小服务于总攻的战斗更是不计其数。
本着“武士道”精神,日军的第一次总攻采取了步兵冲锋的人海战术,这简直成了俄军马克沁重机枪的射击练习。
在历时五天的第一次总攻中,日军伤亡人数达15000人以上,几乎报销了一个整师团,而俄军仅付出了不到6000人的伤亡代价。
日军参谋本部请示天皇,将安置在东京湾要塞护卫京畿的二十八厘米榴弹炮调至旅顺前线,真可谓决死一战。
第二次总攻的日军明显机灵了不少,不再一味强调“武士道”精神,日军把壕沟挖到了俄军阵地前,动用大批工兵修筑榴弹炮工事。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第二次总攻期间,俄军战前并不太重视的203高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日军虽然斩获了一些关键阵地,但六次强攻203高地均以失败告终,连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也战死在这里。
沙俄自1897年霸占旅顺后苦心经营,构筑起坚固的工事。旅顺要塞大量装备了譬如马克沁重机枪等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而203高地便是这座要塞的制高点。
一旦旅顺要塞失守,港内的俄军舰队将成为“靶子”,所以俄海军曾一度试图突围去海参崴。
然而几次强突均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疯狂阻击,加之日军在港外布满水雷,突围计划最终失败。
1904年11月14日,东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决定采纳参谋本部“203高地主攻”的观点。
为了旅顺攻坚战的胜利,日军参谋本部将驻守日本本土的最后一个现役师团——北海道旭川第七师团,投入旅顺前线。
第三次总攻从11月26日打响,持续了整整十一天,日军以“敢死队奇袭”配合“武士道冲锋”,轮番正面强攻俄军203高地。
至12月5日晚上十点,日军从北海道搬来的新锐力量第七师团终于攻下204高地。
至此,仅在第三次总攻中日军伤亡即达17000人以上。
“203高地”的消耗战耗尽了俄军的预备队,尽管旅顺要塞中的俄军仍有三万之众,但俄军指挥部里主战派将领失去了支持,投降派占据上风。
1905年1月1日凌晨,日军对重要阵地虎头山望台堡垒发起进攻。
激战至当天下午,俄军残余部队向日军投降,次日俄方正式签订投降文书。
1月5日,旅顺要塞俄军司令官斯特塞尔与日军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在旅顺近郊的水师营会面。
双方司令官均赞扬了对手的战术和勇武,斯特塞尔对乃木两个儿子的战死表示了哀悼,乃木希典则保全了投降俄军将士的名节,允许其继续佩戴佩剑。
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只要旅顺口的俄国舰队还存在,日军就无法决定战争的结局;因此日军不惜重大代价攻取旅顺,归根到底是解决制海权的问题。
战后,尽管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因激进式的正面强攻而饱受诟病,但仍一战成名。
在天皇出殡当晚,乃木希典夫妇一起破腹自杀——他被日本宣传成“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此为后话。
旅顺会战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要塞围攻战,被认为是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一次预演。
在这次轰动世界的攻坚战中,重型榴弹炮、速射榴弹炮、马克沁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和无线电设备等二十世纪初的“新玩意儿”轮番登场,成为各国军界关注的焦点。
此战中,俄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全军覆没、守城部队投降,导致整个东北战场的大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日军的方向转变。
接下来日俄双方又打了一场大规模陆战——奉天会战,一场大规模海战——对马海战,两场大战均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限于篇幅,前者此处就不介绍了,下面重点聊一下经典的对马海战。
早在日俄战争初期,沙皇便下令将远在欧洲的两大主力舰队调往远东参战。
1904年9月26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上将指挥波罗的海舰队从爱沙尼亚塔林港起航。
可以这样说,仅从“船只配置”角度看,俄国海军的精华力量几乎都在这支远征的舰队里了。
因为在拔锚起航前,很多家在欧洲的士兵不愿意远征万里到远东作战,而是想尽各种理由留下。
不仅基层,舰队司令部也不愿意把经验丰富的老兵全部派走,刻意留下了一批“种子选手”。
这场万里远征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当舰队行进到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时,就已经得知了旅顺陷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消息,因此很多人希望折返。
但为了保全沙俄帝国的“颜面”,沙皇还是指示他们继续东进。
这支拼凑起来且士气低落的舰队,已经成了沙皇尼古拉二世最大幻想和翻盘希望。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甲午海战时任“浪速号”舰长)根据俄国舰队的补给供应情况,断定俄国舰队将通过对马海峡直接前往海参崴,而不会绕道。
于是在1905年5月20日,东乡率全舰队进入战位,等待着俄国舰队的到来。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高度军国化,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大兵营,为了这场和俄国的远东争霸战,日本人已经准备了整整十年,个个像打了兴奋剂一样。
战前,东乡平八郎指挥联合舰队做了无数次实弹操演,以至于打光了一半的储备弹药。
在静静等待了一周后,1905年5月27日清晨2时45分,日本辅助巡洋舰“信浓丸”号发现了俄国舰队。
当天下午1时30分,日、俄双方舰队接近至10海里。
下午1时55分,东乡平八郎模仿特拉法尔加海战时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做法,向全舰队发出最后的战前信号:“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励努力”。
这场激烈的海战昏天黑地的打了两天,以沙俄舰队的全军覆没告终。
俄军38艘战舰中的21艘被击沉,9艘被俘;连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司令官在内,被日军俘虏6000余人。
战后,东乡平八郎的口号在日本国内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军国主义者狂热侵略的又一生动教材。
直到二战偷袭珍珠港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还曾引用过东乡的这一名句。
对马海战一结束,日俄双方便在美国的斡旋下开始谈判。
又过了三个月,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从此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国家,开始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缔结完条约后,日本把北纬50度线以北的部分库页岛返还俄国,以南则割让成为日本领土。
直到“红色风暴”席卷远东的1945年,库页岛才被重新纳入苏联版图。
接下来分别从俄、日、中三个角度剖析该场大战的历史影响。
日俄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俄国沙皇的统治,1905年战争结束后,沙俄海陆军事力量一落千丈,自此一蹶不振。
当年,俄国国内爆发第一次革命,各种形式的“苏维埃”(俄语意“代表会议”或“委员会”)开始出现。
日本作为沙俄的死对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于沙俄境内广布间谍、煽风点火。
最终在一战的催化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苏维埃政权建立。
如果说甲午战争是日本第一次尝到“豪赌”的甜头,那么日俄战争的胜利就彻底让日本在这条“赌国运”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一直赌到美国头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观中,中国经常把明治维新作为成功的变法案例,而把洋务运动作为失败的腐朽尝试。
相比较而言,其实前者才是激进的、军国化的,而后者则是和缓的、军民并举推动。
很遗憾,当时大环境是千帆竞逐的十九世纪,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都很差,没有犹豫的时间。
不过和甲午战争捞了两亿两白银不同,日俄战争中日本除了拿下一部分东北的权益和半个鸟不拉屎的库页岛外,并没有获得太大的补偿。
随着明治时期(1868~1912)结束,经历过短暂的大正(1912~1926)岁月,昭和(1926~1989)男儿们开始跃跃欲试,想继续建功立业。
此时的日本很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必须不停的打仗以实现社会阶层更新,一旦停滞年轻军官们便不干了——你们这些老人想挡我们的富贵路?
日俄战争中,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了俄国那样一个“封建大国”,给清朝高层和民间都带来很大的震撼。
战后几个月里,立宪之议遍及全国,盖过了革命派的声音。
相对于直接革命,清朝统治者当然更倾向于君主立宪这种温和的变法,于是在日俄战争结束的1905年,清廷派出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
回国后,五大臣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我们脑洞大开一下——假如日俄战争沙俄赢了,日本输了;或者说日本战前怂了下来,没有打这一仗,东北会是一副怎样的局面呢?
前面提到过,1900年之后的东北实际已完全被沙俄霸占,就差签一份类似《北京条约》的官方文件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日本拼尽国力与俄国死磕这一战,东北极有可能和“外东北”“外西北”一样,沦为俄国的领土。
所以说当年日俄战争日本打赢的时候,关内的中国人是兴奋不已的。
尽管日本倾国力战俄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同样是想侵略中国领土,但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中国却因祸得福。
此后的二十年间,东北军阀张作霖等人迅速崛起,“闯关东”洪流澎湃。
经过数千万关内移民的努力,东北再次纳入中国的管辖,直至“九一八事变”。
1945年的“八月风暴”军事行动中,苏联红军157万大军攻入东北,摧枯拉朽般横扫关东军。
在许多苏军高级将领心目中,这是对1905年日俄战争的一场复仇之战。
沙俄末年,随着旅顺战役和对马海战的失败,俄国人一路下来丢掉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还赔进去半个库页岛。
如今红色帝国雄风再振,对日本和伪满洲国下手非常重——这种激烈的复仇情绪甚至一定程度施加到了东北沦陷区的中国老百姓身上。
8月2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副司令伊凡诺夫中将率250名空降兵在旅顺口土城子机场着陆,伊凡诺夫本人以旅顺警备区司令的身份接受当地日军投降。
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第39集团军等大批重装部队开进旅顺大连,红海军太平洋舰队一部也随之入驻。
9月初,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远东军第一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元帅、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多名高级将领齐聚旅顺口,祭奠日俄战争中阵亡的沙俄官兵。
“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四十年,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四十年前牺牲在这里的父兄们报了仇。”
苏军占领旅顺大连后,虽然名义上是中苏共管,但实际却成了苏联单方面的军事管制区。
现在斯大林把海陆空重兵往旅顺大连一摆,蒋介石再派部队过去岂不白白沦为苏联手里的人质?
而且苏联根本就没想着分一杯羹给国民政府,连蒋介石设立航空站的要求都一口拒绝,更别提军舰登陆了。
1945年9月,随着东北局组建与林彪等人的出关,国共东北内战一触即发。
时年33岁的韩光是东北抗联出身的干部,曾赴莫斯科培训学习,还有驻疆办工作的经验。
经过一番交涉,苏联方面明确提出可以由我方派人组建旅大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于是韩光被就地任命为首任大连市委书记。
在韩光的主持下,大连市委和旅大市政府的组织班子迅速搭建起来,旅大地区逐渐演变成一块受苏联保护的革命根据地。
之后几年间,旅大地区充分发挥其工业基础优势,与哈尔滨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战场上两大重要的军需补给基地。
解放战争末期,旅大的军工产品甚至可以供应到华东前线,支援淮海战役。
位于大连的“八七疗养院”原为日本高级将领兴建的别墅群,1945年之后由我方接收,承担了部分受伤将领的疗养工作。
1946至1948年间,国民党军试图通过封锁禁运的形式逼退苏联,一如柏林危机中斯大林的想法。
苏联方面针锋相对,组织军舰由海参崴出发,经朝鲜中转向大连补给粮食等各类物资。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