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明叔杂谈:加强国际传播的五个深层问题|2023-06-13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但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

——在现阶段消解和对冲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歪曲、污蔑和攻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理、逻辑和道义层面的合法性;

——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思考,上述三个目的依然是“过程中目的”,其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目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扩大中国民众的切身利益。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讲到了加强国际传播的三个“战术”问题(加强国际传播,应破除三种“迷信思维”):

第一,要在美西方国家内部,由主要关注政客、媒体和智库等,转向更多直接面向美国企业和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做工作,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第二,要在世界范围内,由主要关注美西方发达国家,转向更加重视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同样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第三,要在加强国际传播的时候,除了发挥媒体的作用,也要发挥好各种有条件的企业、机构、组织和个人等的作用,让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合起来,打一场“人民战争”。

今天,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我再就加强国际传播做一些讨论。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加强国际传播不是为了图一个“热闹”,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民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就应该加强对那些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播。

目前来看,我们很明显应该更加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国家,仅从GDP、人口、国土面积和综合国力上来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国”,但它却是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来源地,对于这样的国家,我们不能因为它“小”,就不重视了,反而因为它对中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恰恰要更加重视。

在资源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国际传播不可能搞“撒胡椒面”,要挑选一些重点国家发力,而挑选的标准,不应该是这个国家的GDP总量、人口规模,甚至不是它的国际影响力,而是它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相关性、重要性和影响度。

2. 加强国际传播,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增强中文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地位。

当前,在中国国内关于英语学习,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学习英语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中国人在学英语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一定用得上英语。因此,他们建议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甚至要取消英语作为高考主科的地位。

另一种看法认为,当前,英语仍是国际通行语言,英语在国际商贸、法律、学术等交流方面,地位难以撼动。贸然倡导不再认真学习英语,会让中国跟世界“脱节”,不利于中国经济和科技进一步发展、进步,也会造成一些人认为中国在走向“封闭”的感知。

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不完全正确。

现阶段,中国人仍需要学英语,这是中国继续“开门搞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但是,我们也要有一种“历史自觉”——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有意识地去推动中文早日成为新的国际通行语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国际上大力推动中文作为一门国际通行语言的接纳、推广和使用;另一方面,在国内,我们一定要破除“英语崇拜”,尤其要反对“用英语歧视中文”的场景。

3. 加强国际传播,要增强中国媒体原创新闻报道的生产能力,鲜明观点和深度洞察的创造能力,要让中国媒体的内容有朝一日能成为全世界多数人获取信息和观点的重要来源。

在中文没有成为国际通行语言之前,中国媒体有必要建设英文平台,这是一种“兼容思路”;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文在国际交流与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媒体的中文报道要能达到世界水准,尤其是要具有世界一流的内容原创力和影响力。

否则,我们花大力气建设英语版的中国媒体,反而客观上会延长和增强英语在国际交流与传播中的“霸权地位”。

4. 加强国际传播,要求中国高校要有为全世界培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才的能力。

从自然科学领域来说,这要求中国高校在更多学科、更多领域往世界最先进水平迈进,要多做基础性、开创性、领先性的工作,起码要让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认为,在中国的高校可以接触到远比在他们国家高校更加先进的理念、知识和研究方法,更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高校与美西方高校的差距很大,但潜力也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创新的一个巨大知识宝库,关键是中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要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新观点、开创新理论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随着美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凸显,美西方那一套东西在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则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国高校、学者和专家等,要用好这个机遇,及时总结中国经验,提出中国范式,为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不同于西方的思考方式和现实选择。

5. 加强国际传播,要求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缘政治学者、国际战略学者等,并在全世界学术、思想领域产生影响力。

中国的思想家、专家和学者,要有这种“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要改变思想、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关键看其原创性、学理上的严谨性和在真实世界的影响力,要避免“用理论解释理论”、“用术语传播术语”的导向,真正构建起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述严谨、语言通俗易懂的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增强国际传播,是一项重要又紧急的工作,需要有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的紧迫感,也需要有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韧劲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还是要坚定信心。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好,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必然会越来越大。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耐心。一个世界性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新崛起,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在世界历史上曾长期居于大国地位的文明古国,要在现代再次走向复兴,一定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五十年都算短,一两百年也不算长。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每一代人要做每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情,“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的“软实力”也必将走向世界之巅,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这一趋势是明确的。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明叔杂谈:加强国际传播的五个深层问题|2023-06-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