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是极为特殊的例子。
上个世纪1960~1970年代,日本经济也曾经高速增长,但日本经济于1980年代后期逐渐走下坡,其后更是经历了将近30年的失落。
相较于日本,中国的经济增长更为特殊,中国维持高速增长的时间超过日本。中国企业有何秘诀?
2023年伊始,全球传统出口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都出现出口下滑的情形,唯独中国的出口仍然保持增长,这又是何种原因?
从2023年中国的出口类别来看,虽然这几年一些中低端产业外移,但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持续增长,领跑出口。这表示,中国产业转型成功,逐步从中低端产业往中高端产业走。
这样的趋势,无疑让发达经济体的美欧国家紧张。因为中国迈向高端产业,不仅仅是成为高端产业俱乐部的一员。还会侵蚀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
没办法,中国竞争力强,一旦进入高端产业,高端产业价格会变得平凡,变得“平易近人”。
我们从小型私人企业到大型企业,从中国大陆本土企业到海外企业来探讨、解构,中国企业的竞争模式,也探讨其发展瓶颈,以及未来该有何种路线。
如果说,因为华人勤奋,从而展现华人企业的竞争力,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然而说到勤奋,一些国家也有,例如日本与韩国,日本人民工作时间长,韩国工人为了同日本汽车产业竞争,愿意加班。但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逐渐凌驾于日本与韩国之上。
到底华人企业有什么特色,能够同西方国家竞争,又同时可以超越同为东方社会的日韩两国?
我们拿海外企业做一个比较,有许多少数族裔在美国经营企业。以房地产服务来说,华裔的表现,无疑是在各少数族裔中最为杰出的。
在美国房地产业,亚裔人士从事的类别主要是房仲经纪人(agent)、房仲公司(broker)、房屋贷款、房贷二级市场公司等。但大多数亚裔只是从事房仲经纪和房屋贷款经纪,属于个人经纪服务。然而华裔人士同时从事房仲经纪 + 房仲公司,与房屋贷款经纪 + 房贷二级市场的,大有人在。
举个例子,一些华裔在头一年兼职副业,从事房地产中介(agent)。三年后获得中介公司的资格,成为独立的房中公司(broker)。继而又取得房屋贷款经纪人的资格。再继续努力,又拿到房屋贷款次级市场的经营执照。
不管是房屋中介,或是房屋贷款,都达成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甚至与此同时兼具房屋中介和房屋贷款两条龙。
这些华裔原来的学历背景和经验,还可能是同房地产专业八竿子不相干。可能一些人原来是计算机工程硕士,或是化学博士等。其中一些人已经有了美国职场的经验,但是敢于放下自己的本行,转而投入房地产业。
还有些华人买房,不断地买房。经过整修之后出租。自己是房屋中介公司(broker),有团队整修、翻修,自己经营房屋租赁,拥有上百间独栋房屋。
当然,这些都是个体户经营,缺乏华尔街那样的庞大资金管道,只能有上百间房屋的规模,无法达到1000间,或是10000间。
但这又如何?美国Zillow.com旗下部门也经营过同样的模式,但最后却是亏本、失败。
秘诀在哪里?秘诀在“人”。以这些华人的资质,加上肯学习、肯拼、敢冲,能够掌握成本,成功开拓事业。
以这些华人的特质来看,只要当地政府不阻拦,不管是在美国、欧洲和加拿大,华人在外来移民族群中,没有敌手。
因此,就看俄罗斯敢不敢真正开放远东地区给华人,那很可能是从小商店街,到大型商场,都会有华商存在(我们说保守一点,不要用横扫这字眼)。
所谓学无止境,这就是肯学习,敢于投入未知的领域,勇于面对挑战。
现在来谈大企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阿里巴巴和同为电商的eBay、Amazon的竞争。
两千年初期,在国内电商领域, eBay和Amazon是领先者。有一回在促销时期,马云向eBay发起挑战,对标eBay的在线产品。
马云凭什么向eBay挑战?eBay是国际电商的领先者,在初期的时候,亚马逊还要追赶eBay。
但是马云凭借着一股胆识,挑战eBay。虽然淘宝那一次没有挑战成功,但淘宝经过那一役之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本土电商,然后逐步打败 eBay与Amazon。
尽管这几年,一些人对马云抱持负面的看法,但马云的胆识与豪气,敢于小虾米对上大鲸鱼,在中国本土打败全球两大电商,并且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商的位置。
马云是英语老师吧?从英语老师的经验进入网络科技行业。
这是肯拼、肯学习、敢于冲刺的案例。不仅仅是工作上勤奋,还要勤奋学习。
在殖民帝国时期,欧洲列强殖民非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二次大战之后,美国透过联合国组织,加上本身庞大的经济与强大的军事力量,介入了非洲事务。同美欧相比,中国在非洲的经营完全是后进者。
撇开国营企业在非洲进行基础建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之外,我们来谈谈中国在非洲的个体户经营,小企业的发展。
几十年来,华人移民非洲,或是在当地从事基础建设之后留在当地。
同美欧白人和其他族裔不同的地方是,华裔在当地留下来,和非洲人民居住在一起,在当地建立小商铺。
这些小商铺对一些欧美国家的人来说,可能毫不起眼,可能还认为当地居民没有购买力。但是华人融入当地的生活。
2009年,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奥巴马政府频繁指责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指控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是新殖民主义,搞经济殖民。”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询问一位非洲移民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位非洲朋友说:“You see, the white come and go, only Chinese stay.”
他的意思是说,欧美白人来了就走,只有中国人留下来,在当地同他们一起生活。
从这里看到了双方的差异。美欧国家在非洲的经营是接触当地的权力结构,而中国则是多了一道从下而上的人民接触。
中国企业有一个模式,没有技术就引进技术,如果无法引进全然、完整的技术,那就在产业链上先从事中低端的部分。
中低端的部分成功做出来之后,就想办法扩大市场,达成规模效益。
有了规模效益,又累积了一定的利润和资本之后,这时候再往高端发力,开发新技术。等到成功进入高端产业之后,再度发挥规模优势。
这是中国企业的逆袭模式,太阳能产业是如此,电动汽车产业也是类似的模式。
有人说,这个模式不是特别了不起,不是只有中国厂商才有。
没错,其他国家也有。韩国三星不也是一样?谁不是从产业链中简单的部分,技术层次比较低的部分开始呢?
但是中国厂商还有其他两个有利条件,一个是政策的支持,另一个是市场。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可以帮助中国厂商降低成本,并且产生规模效应。
中国国内市场庞大。这是日韩越企业所不具备的。美国于1980年代中期同日本打贸易战,日本之所以会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国内市场不够大。只好向美国低头。
拜登政府于2022年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削减通胀法案》,不就是向中国看齐,向中国学习吗?
其实,学不来的。美国虽然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但是单单工会这一关,美国厂商就难以搞定。我们以后会再谈。
过去,美国自由市场主义经济学者,不是老是批评中国的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吗?怎么现在要学习中国模式,也搞产业政策,也搞补贴?
2000年初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谈论新经济,和石油价格高涨的时候,还提出警告,不要对此进行干预。他的意思是,依照市场法则,会自然出现新能源产业,引导新经济。
可是一个月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鼓吹,要借鉴中国的产业政策,要学习中国,引入政府干预,支持美国的产业。
看来,2000年以前,全球都在谈论美国的(成功)故事。现在,成功故事要改写了。
建立良好的品牌,非但可以增加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者的粘性和忠诚度,价格方面也会比竞争者的同类产品有更高的获利空间。
以苹果公司为例,曾经有分析师做过调查,一台苹果iPhone手机,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将近50%,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也因此苹果粉丝的忠诚度、粘性都比较高。不仅仅是如此,就连苹果应用程序的利润也比安卓手机高,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中国厂商不能够老是依靠降低成本来刺激销路,抢占市场。如果只是依靠降低成本,员工的薪资水平就难以实质提高。
现今世界的经济结构同上个世纪大为不同,两千年之后,数字经济(或网络经济)兴起,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新经济。
新经济的产值庞大,参考一下美国现在的网络科技大企业,计有谷歌、脸书、微软、亚马逊等,都是万亿美元的市值,
重点还不是在于这几家公司的万亿美元市值,而是其背后掌控的庞大用户数,以及相应而生的庞大数据。
以全球范围来看,凡是具有20亿用户以上的应用软件,几乎都是美国这些网络科技大厂。例如,谷歌的搜索引擎,微软的搜索引擎 + 办公室软件,脸书,谷歌的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等。
苹果应用商店抽成30%,谷歌Youtube也是如此,只要上了人家的平台,就得“上缴”三成的营收。
其实,这没有什么公不公平的问题,您上了人家的平台,才能够赚钱,人家就抽您30%的营收。
有的这样的平台,就掌控了数据,有了数据就是权利,同时也是将来扩大营收与获利的根源。
美国为什么要禁止TikTok?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平台,掌控了管道,掌控了数据。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勠力于引进技术,开设工厂,然后搞外销。
虽然许多人想要办厂,但是没钱、也没技术。于是,想方设法筹钱、引进外资、引进技术。
举例来说, 1990年代初期,向美国零售大厂报价一串衣架,才不过0.5美元左右。一台手持单座电话机,也是不到一美元。但是在美国的沃尔玛可以卖到10美元,或十几美元。减价的时候是9.99美元。
结果是,中国0.5美元的产品报价,为美国零售市场创造了10美元、20美元的价值。
这就是1990年代的一句名言,中国做8亿件衬衫,才换来一架波音客机。
因为,没有海外销售管道,中国搞出口贸易搞了几十年,却没有自己的销售管道。几十年来,中国厂商不论是国营企业或是私营企业,只要是从国外接到订单就很高兴。
但是缺乏销售管道,作为生产国的中国,在价值链上所获得的比例就是偏低。
这几年的情况稍微有些改变,原因是中国电商崛起了。除了在国内市场之外,阿里巴巴的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也在努力向海外拓展市场,这是一个好现象。
如果说,在传统产业上是销售管道,在新经济就是平台。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平台,才能够打开更大的市场。
TikTok在海外受欢迎,美国与印度许多年轻人利用TikTok赚钱,但是印度禁止TikTok,美国也要禁止,就是因为TikTok是中国的平台,影响美国网络科技大厂所建立的平台。
虽然腾讯的微信以及百度搜索引擎,在国内很成功,但是却很难走出去,走向海外。
然而,TikTok在海外成功打开了市场。中国应该大力维护、支持 TikTok在海外的权益。
之所以说中国企业逆袭全球,是因为相较于美西方国家,和日韩两国,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
这十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在国内站稳脚跟,打败许多国外名牌大企业,下一步是进军海外。
在美国全方位的打压,和经济脱钩之下,进军海外不会是一条坦途。但现在比以往更有机会,电动汽车产业就是一个例子。
更重要的是管道和平台的建立。在新经济的电商和社交软件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