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国得到了什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再要求访华,这次最终也如愿以偿了,虽然说看起来似乎没有受到什么热烈的欢迎,但按美国的预想,能见面沟通就已经很好了,这一点来说,布林肯对美国国内也算是有个交待了,毕竟来了,也谈了,至于再多的,至少不是布林肯一个人的责任。
从形式上看,中美外长的会谈,时间不短,加起来大概谈了五个多小时,但是从最终的成果来看,基本上跟此前释放的预期差不多,就是不要有太高的期待,最后确实也是如此。
在最后的两份通报里,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我们确认并强调了,当前的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比其他所有的说辞,都更有内涵和说服力,基本上已经把所有该说不该说的,都包含在这句话里面了。
至于后面强调了一些共识,很明显,没有一个是有什么明确而具体的内涵的。甚至已经有人悲观的预期,布林肯一回国之后,可能新的挑衅和制裁,就会接踵而至。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预期,美国人应该懂的。
布林肯在来之前,代表美国,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中美之间,要避免误判。这句话在当下的这个背景之下,听起来似乎还挺有道理的,毕竟世界最强的两个大国,如果发生冲突,结果确实可能是灾难性的。可是这句话你再琢磨一下,就会有个疑问,那就是避免误判并不是根本,而是应该先搞清楚,是什么在导致误判?
那一旦说到这个问题,美国可能就要避而不谈了,但是我们却有话要说。如果总是有人到中国周边不停挑衅,那所谓的避免误判,其潜台词是不是就成了:我搞你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反抗,因为反抗就很容易导致误判。
这简直是岂有此理,全世界大概也只有美国人的脸有这么大,你挑衅别人却要别人尽责避免误判,难道不是应该不要挑衅,以造成误判吗?所以说如果美国真的是为了避免误判而来,那都送上门来了,你说该不该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觉得我们确实有责任把它抽醒。
02 最失望的又是谁?
布林肯两天的行程已经结束,总体上看是形式大于内容,但是理性的来说,确实,谈比打总归要好,只是如果我们把今天世界冲突的形式换一换,就能看出来,在贸易,金融和科技方面,这种由美国挑起的冲突,其实也并没有停下来。
所以这本质上跟朝鲜战争时期,边打边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美国仍不死心,还在进行各种施压和制裁,但同时他们又想谈,而且还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谈,这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像那句老话了,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
那么在贸易,金融,科技等方面,美国现在打赢了吗?恐怕大家都很清楚,这么打下去,美国的胜算只会越来越小。贸易和科技方面的冲突,从五年前就大规模开始了,金融上,美国的加息也已经一年多了。
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概括当下的态势,就是美国在对抗中,最有优势的阶段已经全部过去了,因为对抗中最有优势的阶段,就是一开始的时候,如果贸易和科技的头三年,金融加息紧缩的第一年,美国都没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基本上这辈子都不可能拿到了。
这就是巴菲特说的,打牌的头半个小时你还没搞清楚谁是桌上的傻子,那大概率你自己就是那个傻子。现在这场牌局的头半个小时肯定是已经过去了,傻子多少应该也明白过味来了,不然为啥总是要求来谈呢?
事实上,越往后美国能谈的筹码会越少,谈判桌上说话的力度也会越小,这从美国的表现上也可以看出来,两年前在阿拉斯加,布林肯还要从实力地位出发跟我们谈,现在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提这茬了,就跟落魄的时候看年少轻狂时的录像一样,就很尴尬。
现在布林肯就很尴尬,实力地位出发,却连北京都进不了,这回好不容易来了,自然再也不好意思提这个了,越想越臊得慌。
那么到了这个地步,很容易明白,最失望的人是谁了?那大概就是那些还在企盼,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来接触,我们千恩万谢来接受条件的那些人了。我们都不承认美国有什么实力地位,它哪里又还有什么资格提条件呢?
美国要打下去,那就陪它打下去,就跟朝鲜战争一样,他既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无非就是奉陪到底,直到他们绝望为止,不然的话,在此之前,他都不可能接受我们的谈判条件。
这不过是一场新时代的中美之争,形式变了,本质还是一样。七十多年前,那时候中美差距多大?那都没怂过,现在还时不时腿软的人,是不是愧对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