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唐如松:各取其利|2023-06-21

当我们都把目光聚焦到布林肯的访华上时,未免就会忽视了中国总理的访欧,更会对印度总理的访美不再那么关注。而事实上,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国:中国,美国,印度和欧洲以及俄罗斯的任何动向,都绝不是毫无关联的,都是需要极为关注的。
布林肯的访华行程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布林肯早就放出风声要来中国,但却并没有公布其行程细节。而中方在此之前,更是对布林肯访华信息的真实与否都没有给出确认,尽管各国记者对此予以了数次提问。根据这个迹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布林肯会不会访华,来华之后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行程安排,其实在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都是不确定的。而至于究竟会做怎样的安排,还要看布林肯来华之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信息和筹码。很显然,这次他带来的应该是较有诚意和份量的筹码,于是我们才看到布林肯来华之后行程的步步升级。
但我依然认为,即便布林肯此次带来了较有份量的筹码,中美关系的大趋势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变。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的实质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美国绝不能容忍中国成为一个和它并驾齐驱的国家,更何况,这种并驾齐驱的背后,还有随时被超越的可能。如果不能遏制住中国这种潜在的超越可能,美国人是不可能释放‘善意’的。特别是在美国还具备全球霸主实力和身份的时候。
正如我昨天所说,我们可以认真听取布林肯带来的意见,这就是我们对他的采访行程升级的原因所在,因为他真的带来了较有诚意的筹码。但美国也应该同时认真听取中国的意见。虽然我们对美国能不能真的认真听取抱有怀疑态度,但该做的还是要做。让布林肯说出自己的话,也让布林肯听到我们的话。然后中美关系究竟会做一个怎样的真实发展,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在布林肯访华的同时,中国的总理正走在德国的土地上,他本次的行程非常简单,一个是德国,另外一个是法国。同时还会参加本届达沃斯夏季论坛。通过这样的行程安排,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中国目前对于欧洲关系的定位,更多是在大趋势的方向上做出努力,而不再在中欧合作的细节上追求完美。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德国和法国都是欧洲的话事者,虽然因为美国的干涉,德法这两年在欧洲的话语权日渐衰弱。但其作为欧洲领头羊的本质角色并没有改变,如果德法真的能够具备自己的意志体现,欧洲各国,特别是西欧诸国也就不得不围绕在德法身边,而不是美国身边。毕竟,作为经济引擎的德法才是能够让欧洲实现整体稳定发展的能量所在,而美国不过是一种境外的影响力,一种军事安全上的威慑存在。能够和德法进行较为有效的规模化合作,那么中欧关系的大方向就能实现稳定。
而如果我们还想致力于此前那种对欧洲各国各个地区的精耕细作式的外交发展,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如今整个东欧都已经被俄乌战争所裹挟,他们首要目的不再是经济上的发展,而是军事上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依附美国已经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所以如今我们再看东欧诸国,更像是美国的附庸而不是欧盟的一员。关于这一点,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说,如果东欧诸国都像波兰一样,对俄罗斯怀有刻骨的仇视,而不愿意俄罗斯得到经济和军事上的恢复,那么东欧和俄罗斯的关系就永远处于敌对状态,特别是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之后,东欧各国更是对俄罗斯忧惧有加。不自觉的就会走到美国身边寻求保护,不自觉的就会在国内形成更为强烈的反俄浪潮。在这种安全大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际上中国对于东欧的细节性合作就已经难以维持,或者合作的框架还可以保留,但合作的前景却已然暗淡。除了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这样的国家还保留了这些细节性发展的项目,其他国家的合作基本上都已经难以再向前一步。
所以,当下中欧的合作,又回到了起点,那就是在中欧合作的大方向上多做努力,尽量保持中欧合作的大趋势不变。俄乌战争的威胁不被解除,我们想要在欧洲,特别是东欧实现细节化的合作发展就会付出数倍的代价,且还是难以获得成功。但和德法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的发展则可以遵循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在欧洲当前诸多产业难以维系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可以暂缓对欧洲的投资发展,而让欧洲的最精华产业实现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的进一步投资。我们都知道,俄乌战争爆发,北溪管道被炸,欧洲的诸多产业都面临着难以生存的威胁。这些产业有很大一部分开始对外发展。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开始外逃。这种外逃的产业,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美国以及那些由美国掌控的地区。也有一部分选择了中国。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拥有最为全面的产业体系的国家。而且美国更有欧洲紧缺的能源供给。中国则是具备极为完备的产业供给链以及相对能够保证的能源安全。如果不是欧美有着同根同源的优势,欧洲产业选择中国的可能性就会更高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吸引欧洲产业的对外发展,事实上也是中美的一种竞争。虽然美国在这一点上并不屑于和中国竞争。因为对于欧洲资本的吸引和威慑,美国的优势显然要比中国高不止一个层次。而中国的优势则在于投资中国后发展的前景更为广阔,发展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德国和法国这样的欧洲产业强国会在对中国的关系上始终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因为他们对于和中国合作的需要是真实存在的。对于中国来说,能够在欧洲这锅米饭上和美国各盛一碗,或者多盛一碗,那就不仅仅是产业合作上的胜利,更有可能会获取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只要中欧在产业上的合作进入到一定规模,并能够获得规模化的共赢,那美国对于欧洲的影响力就无法实现绝对的控制。甚至可能会出现翻车的情况。
如今的欧洲风起云涌,浪高风急。如何稳定中欧关系,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双方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而是未来世界格局变化的必须。所以,此时掌好舵,稳住船才是最急迫的。至于如何捕更多的鱼,看更美的风景,则是后话了。
当然,和中国处于同样的心态,美国也在这样做,于是我们看到了莫迪的访美。莫迪本次访美,是由拜登和其夫人吉尔共同邀请的。我们知道,莫迪的老婆近乎没有,他出访都是单身出门的。而这次美国特意用夫妇双方的名义邀请莫迪到访,显然是给足了莫迪的面子。如今的莫迪估计也比较好面子。否则在前不久印度的铁路大灾难中,也就不会出现莫迪到达灾难现场后万人欢呼莫迪的场面。如果莫迪不好这一口,这些场面就不会出现。毕竟,这些,莫迪也没有把印度改造成一个什么好样子。印度还是之前的那个印度,甚至更加偏激,更加无赖。
本次莫迪去美国,最大的可能就是和美国达成更高级别的军事合作。印度的主要军事供应商俄罗斯,如今自己的武器都不够用,出口给印度的合同就更加难以完成。而欧洲各国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无法和印度进行更为广阔的军事合作。且欧洲本身的制造能力就有限,再加上欧洲和印度的军火生意屡次出现贿赂门【不知道是不是中情局爆的料】事件,本来军火合作伙伴市场广阔的印度如今选择面却有点窄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美国或者成为印度的唯一。
美国拉住印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赚点军火利润,当然这个也很重要。更多的目的我们心中有数。而对于印度和美国亲近我其实并不担心,甚至还有点期待。毕竟在我们身边具备实力和我们练手的国家并不多。如果中国真的需要练手,那印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倒是期望印度这个练手的伙伴尽量活跃一点,尽量自信一点。只有和印度练手,我们才可以把对国际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也能够实现最大的练手目的。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唐如松:各取其利|2023-06-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