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XZREN:清明感怀随谈|2019-04-05

又是一年清明节。

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来历很早,有文字传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与忠臣介子推故事,当然传说只是让节日添加神秘色彩,赋予一定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事实不一定如此。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过程,经过各代先人根据天时,科学推理、推算逐步完善,形成了早期的”黄历”,以此论断清明起源肯定在春秋之前,即在晋文公之前早就存在了,至于与寒食节挂钩肯定还要往后了。在清明节前一、两天为寒食节,民间禁烟火,估计是清明节”墓祀”或”墓祭”导致山火太多,古代行政机关为避免全面性的火灾大范围内爆发而被迫如此。因在古代地表植被比今天更茂密厚实,森林覆盖率更高,在清明进行祭奠更容易发生火灾,也更难灭火救灾,而且造成损失更大,于是寒食节诞生了。

我认为 清明节应在3500–4000年前甚至产生。清明节在24节气排第五个,而24节气是从最早的12节(月)计时历发展起来的,从山西尧都陶寺考古来看,对应时间大体在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600年,其中重要发现之一就是”计时历法”,发现用太阳计时的工具,就是后来日晷的前身,那时中国先人已发现不同季节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于是将一年分12节,为了更好的提供精度,可能后来增加为24节。

最早时一年分为12节,是为农业服务,说明我国先民早就进入更高级别的文明方式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为大聚合文明方式,需要团结合作,更细化的时令节气对应指导种植,促进了历法的产生。比如惊蛰在农历2月2左右,先人长期观察发现在这个时间左右几天内,全国范围内会出现”新年第一声雷鸣”,而清明也是”天象”观察结果。

清明节在春分至谷雨之间,此时间内”万物复苏吐嫩蕊”,象征着新生命诞生。而我国农耕文明之下的聚落文明方式”居有定所”,血缘为纽带的宗亲宗族关系形成,聚落内大家族共祖现象很明显,选择这个时期进行”春祭”是对祖先的怀念,当然也是期望逝去的先人们能”升天”,或是”新生”,象观察到的世界那样,万物复苏,先人”复生”。

清明节的其它一些活动也与天象、气象有关,清明节时地气上升,阳光高照,人们一扫整个冬天的阴霾,内心中亮堂了许多,在希望先人们”升天、复生”之时,对自己的前途也有美好寄托,玩几天,轻松一下,为马上将到的忙碌做准备—–谷雨要到了,布谷鸟来了。

清明节只所以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与华夏文明的内涵相关。”至诚至孝方能忠”,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非常重要,所以从西周开始就重点塑造”社会秩序”,到春秋时儒家为代表的一派为塑造中国社会秩序做出极大贡献,以”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为框架形成道德范式进行约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忠孝”文化,”诚、孝、忠”为人道德最根本的东南。不能不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三个字的标准对中国社会秩序构建起了很大作用,因为诚针对兄弟亲戚朋友,孝针对父母长辈,忠针对各级统治者。

清明节最初是祭奠祖先,随社会发展,又增加了纪念功能,怀念先烈、英雄,纪念那些为民族、家族、国家奋斗而牺牲的先烈,”活着的人”会以逝者的英雄业绩而敬仰而榜样,这样前赴后继,一代代英雄辈出,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辉煌与永续!

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与民族,是不会有作为的,而忘记自己英雄的国家与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请记住我们各代的民族英雄。

后记:目前对夏是否存在争论很大,说原因是没有信史文字记载,没有出土直接证据。我认为这也是搞双重标准,西方人扒出来几块烂石头就可作证据,中国出土文物因没有”直接文字”出土就不能是信史,这也太霸道了吧?那批考古专家们是否应该换换脑子了吧?比如史书记载有”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经过现代全面计算,发现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这可以还不能说明问题?

还是我国的一些人对”文化自信”有欠缺。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XZREN:清明感怀随谈|2019-04-05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