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袁绍的追随者们对待官渡之战的态度,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冀州派,或者说河北人,想求稳。找个万全之策,不要换命。
沮授说咱们先种地,一边恢复元气,一边派人骚扰,“可坐定也”;
田丰甚至给出了期限,就照这么打,三年之内必胜;
到了官渡前线,沮授再建议要稳住阵线,打消耗战;
最后乌巢被袭,张郃力主全力救援,保住粮草继续消耗。
相反,颍川派,或者说河南人,想速决。避免拖沓放任,赶紧动手。
郭图攻击沮授的对曹战略,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拖下去反而“后难图也”;
官渡对峙时,许攸劝袁绍别在这儿耗着了,星夜偷袭许都,这仗就结束了;
最后乌巢决策,郭图又站在了张郃的对立面,力主强攻曹营。
那么,袁绍是怎么选的呢?
1 袁绍的选择
首先,在对曹操动手的时机上,绝对不能听冀州派的。
曹操是在袁绍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
袁绍最初把曹操放到东郡太守的位置,就是要在自己的东南方向扶植一个可靠的附庸,避免在公孙瓒和黑山军的围攻下四面受敌。
当上兖州刺史后,曹操配合袁绍撕破了公孙瓒、陶谦、袁术的包围网。
兖州叛归吕布时,曹操又在袁绍的支持下起死回生。
可以说,没有袁大哥,就没有曹小弟。
兴平二年(195),曹操搞定吕布;
转过年来的建安元年(196),曹操迎奉天子,袁曹分歧开始显现;
接下来的几年混战,双方各自应付;
然而从建安三年(198)九月开始,到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这短短的一年五个月内,曹操擒吕布,灭袁术,降张绣,抚关中,败刘备,爆炸式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甚至还把手伸到了袁绍的河内和青州。
袁绍坐拥冀、青、幽、并不假,但已经未必比曹操大多少。
好在决定性的一点是,曹操消化得并不好。
关中诸将首鼠两端,青徐豪强各自为政,豫南郡县离心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