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图是2023年7月8日傍晚的都江堰南桥,人气之旺,肉眼可见。
今年春节,我立下“宏愿”,今年要走访至少10家中小企业和10个乡村。后来发现,这与中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谋而合。半年过后,我已经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区,所到之处,但凡是稍微有名气一点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人山人海。
抛开经济数据不说,起码从旅游、出行人数来说,中国经济和社会复苏的态势非常明显。
有人可能要说:“旅游人数是恢复了,但是,旅游收入还没有恢复。这说明老百姓没钱了,大家愿意出去玩,但却不敢花钱。”
对于“旅游出行人数恢复、旅游收入未恢复”,我认为这是过程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暑假,我最近从重庆一路到四川,高温也没有抑制大家出游的热情,各个景点之火爆,远超想象。
旅游收入恢复并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我们可以立帖为证。
2.
在我的读者群里,有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担心。
在微信朋友圈里,悲观的声音、担忧的声音,也随处可见。
我一直建议,有条件、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哪怕只是到所在城市的夜市去看看,也能感受到一点点中国经济恢复的真实情况。
如果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数据,再听听所谓“专家”的解读,只会一叶障目,看不到真实的中国。
3.
讨论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讨论中国经济,更应如此。
当前,中国经济是不是面临各种挑战?
当然是。
但是,哪一年中国经济不面临挑战呢?
在看待中国经济问题上,必须坚持理性、科学、务实的态度。
一味“唱高调”,认为形势一片大好,这肯定不行。
但是,一味“唱反调”,天天高喊,“中国经济不行了”,“中国经济要完了”,这更不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面问题,实干兴邦。”
4.
我做过多年的国际财经报道,就我自己来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在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又还没有完全确立,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都跟这一基本态势有关。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经济短期内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房地产在积累了巨大的系统性金融和经济风险后,必须回归“房住不炒”的常识。否则,即使美国没有能力搞一个中国版的《广场协议》,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内生性房地产泡沫破裂也非常可怕。房地产“拆雷”,主要是以时间换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这是必然的,但这是难而正确的事情,必须去做;
第二,很多行业“好摘的桃子都摘得差不多了”。从互联网到手机,再到其他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由于缺乏突破性技术创新,市场饱和的趋势非常明显。“内卷”的本质是蛋糕变大的速度跟不上各家公司追求增长的速度,市场出现部分“零和博弈”的趋势。这个时候,很多行业都会觉得很难;
第三,美国出于打压和遏制中国的需要,制造了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额外的下行压力。美欧日其实都很惨,中国相对较好,但也很难独善其身。
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包括房地产问题、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问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问题、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问题等,或多或少,都跟这三大挑战有关。
5.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也要看到中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决心,以及取得的积极进展。
单从经济数据上来说,今年前两个季度,中国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增幅都远超GDP增幅。
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打基础。
这既跟中美博弈背景下,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卡脖子”,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有关,这也跟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有关。
实际上,中国已经逐渐在新能源汽车、造船业等多个关键的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建立全球竞争优势。
一旦这种产业优势全面发挥出来,中国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增长动能。
6.
此前,为规范资本有序发展,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面临许多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一度在资本刺激下趋于“疯狂”、制造了严重社会焦虑的教培行业,也被“叫停”。
疫情期间,防疫和稳经济、保民生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凡此种种,导致一些人“很不理解”,甚至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之所以面临困难,主要原因是“折腾”。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无论是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还是对教培行业的整顿,都有其必要性。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有利,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有利的。
一些人不能因为自己所在行业受到影响,就“骂骂咧咧”,就“心生不满”,就“唱衰中国经济”。
7.
最近,一些人在讨论中国经济时,还出现了一种拿当前中国经济跟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时的日本经济相比的趋势。
我们确实要研究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失落的三十年”,我们确实要从日本经济面临的困境中吸取教训。
这都没有问题。
但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就认为,“中国经济跟当时的日本经济很相似”,甚至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比当时的日本还要严重”,这完全是胡说报道,也是无知到了极点。
日本经济之所以三十年来一蹶不振,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今天还是美国的“军事占领国”,日本一直缺乏完整的国家主权。当上世纪日本经济腾飞、创造了“日本奇迹”后,美国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遏制和打压。由于缺乏完整的主权,日本在美国的遏制和打压面前,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空间。美国打着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旗号,炮制出了臭名昭著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不合常规地单边大幅升值,引导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日本,刺激日本出现了严重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最后,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第二,除了美国给日本“挖坑”外,日本经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下降。大家可以想想,二三十年前,日本的东芝、索尼、松下等品牌,哪一个听起来不是“如雷贯耳”,今天他们的表现呢?早被华为、小米、美的、格力等中国企业甩在身后了。除了某些细分领域,日本在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方面的产业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今天,在全球汽车业朝着电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业也正在步入衰落。过去二十多年,中美两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都出现了一批全球领先的“巨头”,而日本则“完美”错过了这一波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一事无成。这些才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也抽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活力。
今天的中国经济跟日本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中国的经济规模是日本的三四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根本不怕美国的打压。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结构完整、创新活力明显,这些都不是日本所能比拟的。
把中国经济说成是“下一个日本”,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中国崩溃论”而已。
8.
最近,还有一些人炮制出了什么“资产负债表萎缩”的虚假概念。
我就不展开了,基本判断就是,这是“用经济学术语胡说八道,用技术名词包装歪理邪说”。
中国有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吃中国饭、读美国书”,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原创性理论方面一事无成,但在鹦鹉学舌、跟着美西方的调子唱衰中国经济方面,倒是“一把好手”。
过去几十年,这些人一错再错,到今天如果还执迷不悟,那就是无药可救了。
中国需要更多的林毅夫,需要更多的温铁军。
中国需要更多能真正独立思考、能摆脱美西方话语体系控制的“中国经济学家”。
9.
各行各业走出“内卷”的唯一出路是创新。
此时此刻,我们真正应该想的问题是:
——下一代互联网“杀手级”应用在哪里?微信是12年前问世的,抖音是7年前问世的,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互联网行业,7年、12年没有新的东西出来,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下一代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平台、架构和应用在哪里?
——下一代“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哪里?
——下一代手机、电脑在哪里?
——美国新自由主义破产后,中国能否提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发展理念?
——“华盛顿共识”已死,“北京共识”是否能够顺利入场交接?
……
真正的实干家都在寻找答案,只有无聊且浅薄的人才整天抱怨。
10.
此时此刻,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同样面临很多机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我们不要总想赚容易的钱,不要总想打容易的仗,不要总想回到“欢乐旧时光”。
不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中国经济永远不可能突破困境。
一家之言,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