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栩然说:他是功夫之王,被毛主席称为英雄,却英年早逝,年仅32岁! |2023-07-21

1974年,北京中南海内,正在放映一部电影。

观众里有一位老人,他就是晚年的毛泽东。

电影结束后,他眼角湿润了:

“李小龙真是个英雄!

他武功好,表演精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的电影正气凛然,爱憎分明、感人!”

是的,你没听错,这位被毛主席高度评价的电影主角,就是闻名世界、被誉为功夫之王的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截拳道创始人、功夫片开创者:

李小龙。

据说,毛泽东当时看的这部影片,是《精武门》,讲述的是霍元甲徒弟陈真,为了查明师父死因,惩恶扬善、反对种族歧视、弘扬爱国精神,为国家民族争回尊严的故事。

毛泽东成了李小龙的铁粉。

除了《精武门》,他还看过《唐山大兄》、《猛龙过江》。

看一遍不够,要反复看,看到精彩处,会连连叫好,看到感动处,会不觉流泪。

你也许会奇怪,一个是世纪伟人,一个是武打巨星,两人素未谋面,毛主席为何对李小龙如此认同,称赞有加?

图片

上文毛主席给李小龙的评价,或许已经揭示了答案。

《精武门》里,李小龙来到日本道馆,扯下“东亚病夫”横幅,一人单挑数位日本高手,把他们打得跪地求饶;在公园里,他飞身一跃,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至今回看,依旧是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图片

当毛泽东看到这一幕幕场景,或许,他的思绪回到了青年时代。

那会儿,他曾在学校墙壁贴上一篇文章,宣称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纲领;

又曾因不满反动军阀的统治,前往北京参与驱张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又毅然决然抓起枪杆子,扎根农村,开启了一生的革命事业……

那种反对被奴役、反对被压迫的强烈的爱国的斗争精神,以及在这精神驱使下的种种实际行动,是毛泽东身上永不磨灭的印记。

时隔多年,当毛泽东看到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看到李小龙在电影里展现出的气概,想必,是产生了高度共鸣的。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

毛主席在看李小龙电影时,李小龙已经去世1年左右了。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因意外在香港逝世,年仅32岁。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今天是2023年7月20日。

毛主席逝世近47周年,李小龙去世,则正好整整50周年了。

借着这个时间节点,借着毛主席和李小龙的渊源,我想和大家聊聊李小龙短暂而不凡的一生,以及他们在精神层面的一些共通性,对我们的启发。

图片


1

1940年11月27日,美国旧金山唐人街。

杰克逊街东华医院。

一位叫“李振藩”的男婴出生了,英文名“Bruce Lee”。

“振”有震动、奋起和觉醒之义,“藩”则指三藩市(旧金山别称),连起来的寓意便是:

威震三藩市(旧金山)。

口气确实不小,霸气侧露。

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小龙。

李小龙是艺名,为了方便叙述,后面无特殊情况,统一按此名称呼。

图片

出生在美国,算是意料之外的事。

当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李小龙的父母本居香港,此次赴美,是为了参加巡演,从海外华人社区筹措资金,以支持国内抗战需要。

回到香港的时候,已是1941年5月中旬。

几个月后的圣诞节,日军攻陷香港。

日本鬼子丧心病狂,在占据香港长达3年8个月的时间里,“男杀女奸”,甚至造成粮食短缺,出现人吃人的骇人景象。

本来繁华的香港,成为了人间地狱,人口从150万骤降至60万。香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对日本鬼子深恶痛绝。

那时,李小龙虽年幼,但在家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爱国的种子,已悄然在他心里播下了,同时,他爱上了演戏。

但让父母头疼的是,李小龙并不爱读书,十分顽皮,甚至还成为了街头小霸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妥妥的“熊孩子”。

机缘巧合之下,李小龙接触到了功夫。

并很快对功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谈及原因,李小龙解释道:

“小时候在香港,我是个小混混,经常出去打架,并且随身带着铁链和笔,笔里面藏着小刀。然而,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没人在背后帮我,我独自去与人打架,情形会怎么样呢?”

“我是觉得安全感降低时才开始学习功夫的。”


正是基于这种最初的起心动念,李小龙开始走上了学习功夫之路。

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公认的“功夫之王”,成为中国功夫的杰出代表,闻名世界,被人们永远纪念。

他还专门创造了一个“KungFu”的词,指代功夫,并被写入了英文字典,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可,可见影响力之大。

李小龙学的是佛山咏春,拜在一代宗师叶问门下。

有了名师指点,李小龙进步飞速。

这不仅因为他天赋过人,是块练武的好材料,更因为他刻苦努力,认真钻研:

每天放学后,李小龙便跑去武馆,风雨无阻;

吃饭时,常用拳头打击桌椅,锻炼拳头的硬度;

散步时,还常手持小型哑铃,练习连环直拳;

为了进一步精进,他还在家里偷偷放了一架木桩,勤加练习,甚至睡觉时都拿着哑铃。

……

李小龙在功夫上的用功劲儿,与在学校读书时心不在焉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仿佛就是为功夫而生的。

叶问对这位年轻弟子赞赏有加:

“小龙一天练习咏春拳的时间至少超过五、六小时。一般人一星期、一个月的练习时间加起来,也比不上小龙一天的练习时间。”


图片


2

“他在美国出生,后回港,因为太顽劣,开罪了黑帮人物,他的妈妈唯有火速把他送回美国避难。”


李小龙的大嫂,香江才女林燕妮的这番话,道出了李小龙离港赴美的原因。

那时候,正值1958年,李小龙18岁了。

虽说在叶问师门下修习咏春,自己的功夫精进不少,但此时的李小龙,心性上仍是不成熟的,加上当时香港黑社会势力猖獗,按李小龙当时的性格,得罪黑帮,似乎是早晚的事。

幸好,父母给他留了一条后路。

那就是离港赴美,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李小龙并不像一般的熊孩子不可救药,18岁的他,面对自己闯下的祸端,看着父母为自己的种种操劳,他一夜长大。

对于父母的决定,李小龙没有任何异议,他似乎像变了个人似的,老老实实地去上学,回家也会认认真真做功课。

18岁生日后,李小龙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1958年11月30日:正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当一名医生还是干别的?如果是医生,那我必须努力学习。”

“1958年12月1日:学好数学,学习更多的英语(口语)。”


……

经过18天的海上之旅,李小龙终于来到了美国旧金山,他的出生地。

虽有父母、熟人朋友的帮衬,刚到美国的李小龙,依旧需要有一个过渡,让生活尽快步入正轨。

图片

他洗过盘子,当过服务员,兼职送过报纸,开过社区恰恰舞学校,又参与兵役登记,造访当地的武术馆,还上过社区学校,升入华盛顿大学主修心理学和戏剧……

一番折腾下来,1962年,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旧楼地窖里,成立了“振藩国术馆”。

这算是自主创业,正式地教人学功夫了。

李小龙因此收了不少徒弟,也结识了不少武术圈内大咖。

图片

在教授武术的时候,李小龙对他的外国徒弟们再三强调:

不能把学来的武术用在中国人身上。


但依旧有人表示担心:

“你教黑人这样那样的功夫,他们会打败中国人的。”


李小龙却说:

“(就算如此),那我就去教会他们应该如何尊重中国人。”


不难看出,李小龙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反对种族歧视的华人。

虽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但他仍心系祖国。

遇到来自中国的朋友,李小常会询问功夫等事物的新动态。在了解到新中国改天换地,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就时,他打心底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或许,这也是他给儿子取名“李国豪”的一种解释吧。

图片

回香港探亲时,李小龙曾多次乘轮渡往返澳门,还曾坐在中英街,观察来往的行人。

他对朋友说,如果自己有机会去中国内地,将会追寻、遍访那些伟大的功夫大师们的足迹。如果有人能打败他,他就拜那人为师。


3

196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小龙获得了出演美剧《青蜂侠》的机会,饰演配角“加藤”。

虽然这个角色大获成功,但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特别严重,不少人对于用“华人来担当英雄”的设定依旧抗拒。

图片

在这些美国人眼里,华人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

拖着长辫子,阴险狡诈、狠毒冷血、性格行为怪异、被称为“黄祸”、顺从、眯眯眼、唯唯诺诺、贫穷落后、低贱……并虚构出了“傅满洲”这一极具侮辱性的形象。

“当需要华人角色时,他总是被贴上歧视的标签,你知道吗,类似‘当……嗒……啦……啦……嗒……当’这种方式,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的答复是,‘让这些都见鬼去吧!’”

“我不愿贱卖自己,如果为了一个角色而辱及我,、我的民族和武术,我宁愿饿死!

大部分都是想让我扮演拖着辫子的角色,我拒绝了。我不在乎报酬,但扮演此类角色是真正的侮辱。”


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小龙如是说。

图片

趁着《青蜂侠》播出的势头,他随便再接个什么角色,应该都有不少赚。

但,李小龙不愿意因此侮辱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因此,在美国的发展一度受挫。

为了能够站着把钱挣了,实现自我价值,维持家庭的开支、武馆的经营,同时还能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精气神,李小龙选择了先回香港发展。

他与嘉禾影业合作,开始筹拍电影。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李小龙表现得尤为认真。

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他会事先将每一个武打动作画出分解动作,并经过严密的设计,稍有纰漏,就选择重拍,直到满意为止。

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下,李小龙陆续拍出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这3部经典功夫片佳作。

每一部电影都创下了当时香港票房的纪录,这也为他再次进军好莱坞,奠定了基础。

不过,他并未因此而迷失自我,而是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

“事实上,我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留在美国那么多年,我是这样看自己。而在西方人眼中,我当然是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少不了必须具备有中国人的基本条件。所谓的条件,我指的是关于文化的、感情的,以及在具体行动的表现上。

回香港拍片,纯粹是一种对于自己国家向往的感情在推动。我认为这能比赚到更多的钱更问心无愧……我不敢说我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这是我电影生涯的开始。

在《唐山大兄》与《精武门》的带动下,我决定将我的一切全部奉献给中国电影,我寻找到了一条真理:

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就应该拍摄中国电影!”

图片


4

如果李小龙能够活到现在,那他已经82岁了。

按照当时的发展势头,他在电影上,在武学造诣上,或都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历史不容假设,李小龙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73年的7月20日,英年早逝,年仅32岁。

关于李小龙的死,众说纷纭。

关于李小龙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开始有人提出质疑:

李小龙是不是被高估了?

李小龙与其他武术高手比拼,谁更厉害?

……

不少人只是停留在问题表面,作口舌之争。

在我看来,下面的回答,才说到了点子上:

“李小龙火起来时,是美国60、70年代,那是么时候?是白人至上的时候,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时候。如果李小龙没有真本事,放心,一贯恃强凌弱的美国人一定会先于你们把他踩下去,完全用不着你们来怀疑。

“因为有了他,华人和亚裔在美国乃至世界才有了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


图片

作家马修·波利在《李小龙:神话和真实》里也说:

“李小龙受欢迎的程度,激发了20世纪70年代亚裔美国人的政治运动,这项运动呼吁种族平等、社会正义和政治赋权。在亚洲,他的电影预示着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香港、台湾乃至整个中国的崛起。

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中国是强大的国家。”


当我们从这样的视角去看李小龙的一生,以及他所取得的种种成就,经历的一些曲折往复,我们便更能深入理解李小龙其人。

图片

联系到本文开头,我们也更能理解,为何毛主席会对李小龙的电影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认同感。

一位是世纪伟人,改天换地,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一位是武打巨星,珍视国家与民族尊严,拍戏习武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虽然所处的领域不同,所站的位置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但我想,毛主席与李小龙,在精神层面,是有高度的共鸣的,这一点,从毛主席称李小龙为“英雄”,便可见一斑。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但,崇洋媚外的现象依旧存在,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击、各种无端的诋毁、种族歧视也还是常有发生。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能从毛主席和李小龙身上学到什么呢?

如果只谈一点,我觉得就是:

不论遇到何种威逼利诱、困难打击,都不要丢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

要挺直腰杆,做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要保持理性乐观,迎难而上,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

让自己越来越好,让社会越来越好,让国家越来越好。

哪怕现阶段存在诸多阻碍,但最起码,不能泯灭希望之火。

图片

栩然说作为一个专注写教员、党史和时政的头部公众号,我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和大家分享了多元的视角和见解,收获了大家的认可,感谢一路以来的支持。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个新的尝试。

结合毛主席对一些党外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历史人物),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回顾这些人的一生,并谈谈对我们现代人的一些启发。

因为是新尝试,在资料搜集和整理,前期构思上花了不少时间,文章发出有些晚,大家久等了。图片

这个系列不会很频繁,一般是相关人物纪念日发出,成稿也不一定快,但我力保每一篇能尽可能呈现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以及结合毛主席对其的评价,作进一步的推延扩展。

而这样创作的初衷,也很明晰,那就是:

透过更多人物,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入多元的了解,并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所启发获得。

李小龙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就以《李小龙传奇》的片头曲作结吧:

“每当生活是一场艰苦的竞赛

你从不抱怨

你总会

奋起你的双臂

以勇猛顽强的精神

永远为捍卫你的光荣而战

不管有多苦多难多艰险

你永不放弃

世界上所有的勇士

无不为这伟大的心灵而心潮澎湃

从中国的高山到海岸

我们依然能听到李小龙的呐喊

世界上所有的勇士

无不为这伟大的心灵而心潮澎湃。”


图片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栩然说:他是功夫之王,被毛主席称为英雄,却英年早逝,年仅32岁! |2023-07-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