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而后崩逝于太极宫的立政殿,年仅36岁。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将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正式将陵名定为昭陵,为其万年吉地。事实上,当时唐太宗选取九嵕山为陵址,并采用因山为陵之法,是受到当时不少臣子反对的。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献陵是仿效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平地起陵,故而唐太宗选用因山为陵的方法被不少臣子认为不尊祖制故而强烈反对,只是…作为一位在铁与血中走上帝位的君王,唐太宗仍旧坚持己见,选择了渭水萦带其前,泾水逶迤其后,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的九嵕山作为自己的陵寝。
而昭陵因山为陵之法,也同样是冠绝古今。在昭陵之前,历代都未有采取此法建陵,可以说,昭陵是开了因山为陵的先河,唐太宗也诏令子孙“永以为法”,但纵观整个历史,也只有盛唐时期的国力能够撑的起因山为陵的玩法,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样的营建工程都已经不能用耗资巨大来形容了,完全是不惜血本…简单的说,传统的平地起陵,就跟普通百姓入葬差不多,区别就在于帝王陵寝的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要堆起如山般高的坟丘,譬如秦始皇陵和两汉皇陵都是如此。而因山为陵则是在半山腰位置往山中挖,进而掘出一个天然的地宫,而外围的山丘则是这座陵寝的保护层,这样建出的陵寝非常气派,而且山林之间就是“藏风聚气”之地,且风景十分优美。但是,这耗费也不是一般的大…以昭陵为例,从唐太宗选定昭陵陵址开始,到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时期完成最后一座昭陵随葬墓的修建,前后历经107年才彻底完工。而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昭陵的工程始终未曾停歇,由此就建出了一座古往今来最大的帝王陵园,没有之一。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可据可考的就有154座陪葬墓,为历代帝王陵寝之冠。而通过当代的进一步统计,昭陵事实上有超过180余座陪葬墓,整个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至于说是谁主持了昭陵的设计与营建,在史书中同样有着明确的记载,既唐代将作大匠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国宝《步辇图》就是弟弟阎立本所绘。可以说,昭陵是盛唐之时集合了天下几乎所有的能工巧匠和艺术文化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完成的,其陵寝之固、形制之盛都无可匹敌。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是对昭陵地宫的随葬品和是否被盗掘这一问题更感兴趣…先说昭陵地宫的随葬品,按照史书记载,唐太宗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寝被盗掘,曾在长孙皇后的墓碑上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可说是这么说的,怎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不止一本史书记载,昭陵地宫中“奇珍异宝满藏之”,特别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作为唐太宗一生珍爱,大都随葬进了昭陵。
这些年我也多次去九嵕山现地勘探,即便是在山坡上随便走走,都能捡拾到不少盛唐时期的金玉之物,所以以管窥豹,昭陵随葬之丰厚,可能比传闻中藏有数百屯珍宝的乾陵还要丰富。而至于说昭陵是否被盗掘,就很值得说道了…历史上一直都有温韬遍掘唐十八陵的说法,《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中都有记载,说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中室为正寝,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而这些随葬品全都被温韬盗走,甚至连唐太宗和长孙皇后都被拖出了墓室…再后来,还有民间传闻,说昭陵被盗空后,很多珍宝都被富豪收藏。可通过这两年我们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对昭陵进行勘探的时候发现,昭陵地宫其实一直都未曾开启过,也就是说,昭陵确实被盗过,而且的确不止一回被盗,但被盗的都是九嵕山上的石窟石室以及周遭的陪葬墓,地宫始终未被扰动。
与此同时,在利用仪器探测后发现,昭陵地宫的穹窿顶结构完整,未有坍塌的现象,且昭陵地宫的墓道中充斥着大量的汞元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银。我们都知道,闻名天下的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湖海”,在对秦始皇陵的探测中也的确发现了大量的汞元素,而昭陵也是如此,由此可以得出,唐太宗在营建昭陵的时候,亦仿效了秦始皇陵地宫的做法。这些都是难得的好消息,不过要说有什么坏消息的话,当然也是有的,既昭陵地宫中发现有积水的情况,特别是甬道中,积水还不少,但相对于地宫完好这一消息来说,有积水倒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至于为何史书记载昭陵被盗掘,但现在却发现未曾被盗,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想昭陵、乾陵这样盛唐时期修筑的皇陵,那都是坚固异常的。以乾陵为例,在已发现的墓道口上经过探测得知,数千块巨大的条石以燕尾槽相连,并在缝隙中浇铸铁汁与整座大山浑然一体,这工程量且不说事先能否找到入口,就算是找到了…以过去的技术手段基本上也是无能为力。即便是到了今天,想要把这数千块条石给拆出来,也同样是不好办的…
最后再说回昭陵的形制,其实在懂行的人眼中就能发现,昭陵的形制是符合道家之意的,因为李唐宗室以老子为先祖,所以终唐一朝除了武周崇佛之外,全部都是崇道来着。所以昭陵在营建的时候也完全符合道家的理念,这从看它所处的位置就能知道,其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因古时把小的山梁称为嵕,故而得名九嵕山,也可以理解为九龙托举之山。而九嵕山主峰的形制亦如传闻中踏云登仙之势,事实上我们勘探到的昭陵地宫入口,正是所谓的仙门所在,再结合历史上昭陵曾经修建过凌空栈道,就更能够相互印证这一猜想了。而且对唐太宗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唐太宗晚年也是沉迷于修道炼丹,据说他的驾崩就是吃丹药吃的…这一点和明朝的嘉靖皇帝很像,而更有趣的是,嘉靖皇帝在驾崩后所入葬的明十三陵永陵,其背后所依之山阳翠岭,在形制上与唐太宗的昭陵九嵕山是几乎一模一样的…要说这是巧合,我是万万不能相信的…所以,昭陵之势确实藏天纳地,而种种玄妙之处,也唯有到了当地才能感受的到。
不过呢,唐太宗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下就是有名的袁家村,有吃有喝有玩有住,还是非常方便的。当然,大多数人跑过去其实就是奔着袁家村去的,而不远处的昭陵反而鲜有人去。这也能够理解,毕竟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做功课的话,一座现在几乎啥也没有的大山确实也没人愿意去,所以…有机会有时间的话,可以带大家现地踏访九嵕山,寻访昭陵更多有趣的地方,就看大家有没有兴趣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