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因为外部环境的扰动以及内部改革攻坚战带来的阵痛,舆论场有一种急躁的情绪。
面对这些急躁情绪,管理层多次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中国这么大,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循序渐进,要软着陆。
如果决策被急躁情绪所左右,希望“长痛不如短痛”而做出激进的决策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这就是管理层面对复杂问题时反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的意义所在。
今天给大家回顾改革开放历史上一段惨痛的挫折,这是在8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惊险的一跃——物价闯关的历史。
1 价格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1978年,当时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直到1992年我国才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经济体制的转型时间长达整整14年。
为啥一个经济体制转型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
当时最主要的难点是什么?
是价格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商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国家制定。
国家决定某项商品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即便不合理全国也要执行。
国家要垄断商品价格制定的权利当然有深刻的原因。
建国之初,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要搞工业化建设,就不得不通过垄断价格强行引导社会资源向工业领域集中。
工业建设
(来源:搜狐网)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没法学习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掠夺殖民地来获得工业化资本,只能让全国大部分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来进行工业化建设——不同领域剪刀差价格体系,就是让全国大部分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最有效的经济手段。
当然,到1978年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一个工业体系的建设之后,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把市场活力搞起来。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