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讲我们这个国家为啥能崛起以及崛起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文章视角跨度很大,大家阅读时注意跟上节奏。
1 蚂蚁吃大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盘踞辽东的一个地方部落政权清国在睿亲王多尔衮率领下倾国出动,开启了征伐明国之路。
多尔衮
那么,多尔衮入关带了多少军队呢?
据史载, 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包括满、蒙、汉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顺王的部队,总共有十余万人。
后来在山海关又招降了吴三桂的5万“关宁铁骑”,加上吴三桂的降军,估计总人数达到20万左右。
20万大军看上去很多,其实是一个满、蒙、汉混杂的杂牌军,真正的核心主力满族八旗士兵只有几万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建立的是一个满族政权,整个政权核心制度就是八旗制度,所有的满族人口都纳入八旗体制下。
八旗之下的基础单位叫牛录,每个牛录大致有200—400不等的成年男子,清国入关之时,全国也只有三百多个牛录。
这样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成年男子不超过10万人,能动员出几万人的军队已经是极限。
而所谓的蒙古八旗不过是历年从蒙古部落逃散投靠清国的蒙古人,在清朝立国初期还属于满族之下的二等公民,汉八旗更是不堪,主要人口是努尔哈赤占据辽东后的汉民加上历年入侵明朝抢掠的汉人。
不管是蒙古八旗还是汉八旗组建的军队战斗力是很差的,主要就是依附满八旗打打顺风仗。
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顺王的部队以前都是明朝东江镇的士兵,东江镇的士兵都是辽民,因为努尔哈赤在辽东几次野蛮的屠杀政策,与满族仇深似海,本来属于最坚定的反抗清朝的军队,但是明末后期统治者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政策失误,几乎就是逼迫这三部投降了满清。
这么一只大杂烩的军队,看上去数量很多,但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满八旗那几万人。
这几万满族军队虽然骁勇善战,但是满族人口极其有限,根本就没有长期消耗的战争潜力,也就是说,一旦满八旗军队受到一次重大挫折,这只大杂烩的军队就会灰飞烟灭。
但是,多尔衮入关征讨的对象却是明国这样的庞然大物。
明末疆域广阔,总人口超过2亿人,多尔衮入关之时,当时的中国大陆有两个政权,北方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其麾下的军队超过100万,南方是南明政权,其麾下军队也超过100万。
中国大陆的两个政权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战争潜力都完全碾压清国。但是,历史的进程却让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