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平按】最近老平在群里看到一段视频,是著名学者【陈平】的发言,感慨颇多。
这位清瘦的长者,曾经留学西方,从理工类转向了经济学,是个坚定的“新结构经济学”支持者。他多次撰文,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仅仅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大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宏观调控,全力支持“中国模式”:大政府+小社会!
在那个简短的视频中,陈平教授慷慨发言,认为前三十年的两弹一星和中美关系解冻,以及初步建立的完整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功,做了最好的铺垫。
在这个清明假期,他的话让老平马上想到了两弹一星的功勋们,想到了今年一月刚刚离世的于敏老爷子,想到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氢弹“于敏构型”,想到了当初搞出原子弹这个国之重器的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功勋之地,真的不该因为绝密而被我们遗忘。
在我们的大西北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在“死亡之海”罗布泊西端,有一片沙漠绿洲。这就是组建于1958年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风云过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千里戈壁也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但是,马兰人的功勋,祖国不会忘记。这里,为国家先后培养出10名院士,37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绝对称得上是功勋之地。
下图为马兰基地远景。
建国初期,咱们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但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忘记打击我们!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内战,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迅速军事介入!联合国军还不顾中国的警告,悍然穿过了国际认可的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
在朝鲜方面的反复求助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中朝边境,发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通过几次漂亮的战役,一举将美国统领的16国军,打回了三八线,最后不得不签署停战协议。
实际上,无论在抗美援朝初期,还是后期的停战谈判期间;之前的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和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均反复提到了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让铁骨铮铮的新中国心里头憋屈!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新中国的一批批科技精英、一支支英雄部队,受到祖国召唤汇聚起来,开始了核试验场地选址工作。
最初选定的核试验场地,是甘肃敦煌(苏联专家选定)。
1958年8月下旬,敦煌的勘察选址工作全面展开,这在当时还是一项绝密行动,只有少数几位负责人知道任务内容。
两百多名部队官兵和科技工作者,深入戈壁大漠实地勘察地貌、地质、水文等情况,睡地窖、住帐篷,吃干菜、喝苦水,辗转数月。
条件如此艰苦,却又不知道要干什么,大家心里头始终有个重重的疑团!
一天,有人实在忍不住,追问当时的勘察大队大队长【张志善】(后被称为核司令):“我们这叫打的什么仗,一天到晚蒙在鼓里,晕头转向的,也不知道要干嘛。”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不怕,但死也要死个明白。”
看到大家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在为怎样的事业而奋斗,【张志善】决定向上级请示,请求在内部公开任务。
得到批准后,他向大家交了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一个原子弹、氢弹试验靶场。”
神秘面纱揭开,得知是如此重大的任务,大家激动得抱在一起,热泪盈眶,并不住感叹:“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赶上这样伟大神圣的事业!”
由于敦煌的选址不理想,勘察大队又转战新疆,并最终选定在古楼兰的消失地,也就是今天熟悉的罗布泊腹地,建立核试验区。
这个位置太好了,地形开阔,远离城镇;既可以作空爆试验场,也适合作地爆试验场。
【注】:放弃苏联专家选择的敦煌,因素很多,最主要是地质条件,只够2万吨当量核试验!
“苏联的意思2万多万吨你有一个就行了,这跟咱们国家想法是不一致的。”当时负责选址、1954年从上甘岭归来的【张蕴钰】将军认为,建这样的基地太小了!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6万万民族!
定了试验区,还要选址科研区和生活区。1959年4月,勘察大队继续在南疆公路沿线的库米什、乌什塔拉等地选址,最后选定在乌什塔拉以南5公里处的一片盐碱滩。
如上图,这就是而今的马兰基地,位置隐蔽,水源丰富。
该地离试验中心区300多公里,位于天山脚下,靠近博斯腾湖,紧邻南疆公路,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关键是这里不在地震带上,地下水位低(不容易被核污染),还有一条天然水沟从中流过(保证了饮用水),水沟两旁长满了马兰草。
1959年5月,勘察大队在那里规划蓝图,正值马兰花盛开。时任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马兰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提议,将基地生活区命名为“马兰”。
基地组建初期,成立刚满十年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物资短缺!
是广大PLA官兵,用满腔的报国热血,咬紧牙关,用双手、用肩膀、用食不果腹的血肉之躯,承载起了创业的艰辛。
知道吗,【张蕴钰】将军带领的是从朝鲜战场光荣归来的5万大军,在物资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建了马兰基地,建了罗布泊核试验场!
初到马兰,部队住的大多是帐篷,遇上大风,帐篷常常被风掀沙掩,甚至撕成碎片。
没有住房,官兵就自己动手挖地窖;没有食堂,大家就在背风的山坡下就餐;
没有实验室,就土法上马,在烈日下做仪器高温试验,在寒冬深夜做低温试验;缺少建材,就自己脱胚烧砖;
缺少粮食,就采来野菜和榆树叶作“代食品”充饥;缺少生活用水,一盆水蒸了馒头再洗脸,澄清之后再洗衣服,之后才舍得倒掉。
辉煌总是与苦难为伴,咱们国家伟大的核试验事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起步的。
一位当事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一往情深地说:“正因为条件艰苦、创业艰辛,才感到格外光荣。那样的日子,苦得幸福,苦得自豪!”
下图为现在的马兰基地,绿绿葱葱,生机盎然。
1963年,地图上还没有马兰这个名字。
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核物理专业毕业生,听了周总理《向科学进军》的报告后,热血沸腾。正是这一年,很多大学毕业生收拾行装,报名国防事业。这一年,也是马兰基地大规模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年。
到了马兰基地,知道要搞我们国家自己的原子弹,年轻人无比兴奋,蹦啊,跳啊。
只是,贫瘠的戈壁滩,只有片片的马兰花和这些年轻人相伴。
核试验基地成立了研究所,然而因为国际术封锁,科研人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这些困难,基地的年轻大学生们迸发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无穷无尽。
天道酬勤。努力,总归有回报。
1964年10月16日,科研人员和战士们,撤到离预定试爆点80公里外的开屏机场。大家戴上漆黑一片的护镜,面向东方试验场区的方向,等待那颗传说中的原子弹。
一次性成功核爆!惊呆的士兵们爆发了,大声地欢呼,跳了起来,向天空扔帽子,“胜利啦!”、“成功啦!”、“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那一天,很多人落泪了,喜极而泣!随即,大喇叭里响起了周总理的慰问:“你们辛苦了!”
各位,苦尽甘来,这是他们应得的骄傲!
当然,因核试验是国家战略性工程,事关重大,必须绝密;于是,所有参与到核试验事业中的人,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官兵,都对核试验的保密工作高度重视。
在领导核试验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总理多次就保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包括试验任务的保密、暗语密码的制定、通信的保密等各个方面。
1964年11月4日凌晨,拟公开发表的首次核试验现场照片送至周总理处。
周总理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后说:“照片公开发表后,会不会有泄密的问题?”并进一步询问:“如果把下半部的地面截去一些,是不是更有利于保密?”
【注】据传闻,由于铁人【王进喜】的一张照片,日本方面大致估计除了大庆油田的位置和产量。可见,做好保密工作是多么重要。
在得到专业人员的肯定回答后,周总理说:“那好,照片正式发表时就按截图作保密处理,我要送请毛主席批准。”
后来,刊登在196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的,原子弹火球和蘑菇云照片,就是按照周总理指示截图处理过的。
请看上图,原子弹爆炸的新闻与被裁剪的照片。
当时,中央给核试验任务定下的目标是“5保”:保响、保测、保回收、保样、保密。保密,作为决定试验任务成败的重要因素,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基地创建初期,每位参与试验的涉密人员都有一个保密手提包,存放着保密本和其他涉密材料,保密手提包一律统一存放保密室,上班时领取,下班时经过保密员检查确认后交回,绝不在个人手上过夜。
由于核试验任务极其复杂,牵扯面广,有时还需要依靠马兰基地和所有相关单位的大联合、大协作。
在第一次核试验前,如何将核弹从青海的生产场地,安全而秘密地运送到核试验基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地距离长达千里,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为加强对安全保密工作的领导,在中央专委、国务院和国防科委的领导下,由公安部和当时的总政保卫部联合成立了核试验安全保卫保密联合办公室。
核弹运送专列沿途,和到达乌鲁木齐后的警卫部署,都是按照国家最高元首级标准保障的。
当专列到站后,新疆军区派了3层警卫力量,内层30米左右一岗,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只有佩戴证件才能靠近专列。
核试验后,烟云还在翻腾之际,战友们穿便上厚重的防化服,不顾安危直接去爆心取样。
因为一个爆炸以后,装了些什么东西?剩了什么东西,变了哪些东西,把每一个都要找出来,就知道这次威力是多少,成功还是不成功,质量是上乘还是一般。
在刀山火海般的危险中采集爆炸数据,不仅能够判断此次核爆是否取得了成功,还将为以后的核弹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让人难以置信。
如此之苦,如此危险,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即使现在的很多科研项目,都要求保密,连个题目都不能讲,何况是当时?
很多人说,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但具体是什么、在什么位置,绝对不能说,直到永远。可叹啊,真是: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愿为事业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马兰基地广大官兵和科技工作者们,平淡而辉煌的人生三部曲,可歌可泣!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2.2万吨)准时起爆。一声巨响,中华民族挺直了腰杆。此后,马兰基地的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只用7个月时间,制成核航弹;不到1年的时间制成核弹头,并且转入氢弹技术的突破。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300万吨)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三国使用的技术原理相同;而独创“于敏构型”的我们,只用了2年8个月!
下图为在马兰立下赫赫战功的【程开甲】院士,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荣誉证书。
各位,其实与马兰基地配套的,还有两处绝密场所。
中国第一个原子弹核研制基地,也就是青海221厂。
现在对外名称是“原子城”,位于青海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金银滩草原上,距西宁市110公里。
这里1957年选址,东北、西、南有高山屏障,东南为草原的延缓地带,地势平坦,是绝密的核武器研制工厂(对外称青海矿区)。
当初,所有的核武器都是在这里制造的。
那么,研究、制造之外,还缺什么?
就像现在的朝鲜,仅仅发展核武器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套的远程导弹,才能对强敌形成真正的威慑!然后,一个同样英雄的团体出现了——
在中国军史上,曾经有一大谜团:志愿军第20兵团神秘失踪了。
当时根据朝鲜停战协定,志愿军第20兵团一直驻扎在朝鲜。1958年冬,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20兵团一夜间不见了踪影,这引起美军的高度警惕。
——不仅在朝鲜找不到20兵团的踪迹,在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消息!这太可怕了,被奇兵打怕了的美军惶恐不安!
其实,此时20兵团官兵,正坐在闷罐列车里,一路西行。所有人都不知道列车目的地,所经车站的站牌都用草帘子遮住。官兵们只有根据太阳光的变化,猜测列车是在向西行驶。
目的地终于到了,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20兵团的任务,是在沙漠上修铁路、机场;至于为什么,不知道,也不让问。直到两年后,他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叫额济纳旗的地方;他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首个导弹发射场。
现在,这里叫【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始建于1958年10月。
1960年代,发射基地与北京三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这大约也是东风快递的来历。
请注意,这里不仅成功发射导弹、卫星,还发射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相继将航天员安全送往太空!这里,是世界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
三大基地,同样的风沙与艰苦!当初这些军人,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支撑起新中国的脊梁,如今想来都令人泪目!
了解完大西北的三大基地,回到核心马兰基地。
知道吗,在位于马兰生活区西侧的烈士陵园,长眠着378名为核试验和基地建设献身的科学家、军人、职工和家属。
纪念碑上镌刻的碑文,这样写着: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是为创造惊天动地事业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离世!
还有的,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长眠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几十年来,马兰基地成功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使中国昂首迈入核大国行列。这是一个令国人自豪,使对手胆寒的地方。
曾有作家这样描述马兰人:他们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而他们自己甘愿默默无闻;他们以毕生的青春、智慧、热血,培育出丰硕成果,却从不炫耀自己的花朵。
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存。马兰英雄的名字,必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就如【张蕴钰】将军所说,自己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了上甘岭,一个是搞了核试验。” 其实,任何一件,都足以照亮史册!这就是马兰的英雄儿女们!
如今,马兰基地已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昔日的戈壁军营,已变为如今绿树成荫、湖光粼粼的一座现代化微型城市。2011年,马兰基地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
2008年8月29日,91岁的张蕴钰将军在北京逝世,儿子讲他的骨灰送回了马兰。 按照遗愿,这位功勋将军与他的很多战友们,一起长眠在了这块功勋之地!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关于马兰基地的视频,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