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问东西,任何大国崛起都势必会高举政治道义大旗号令。
当初英国崛起,高举“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旗帜,此观点虽为当今世界所诟病,但当时却被全世界的几乎所有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昔日美国崛起,二战中击败德意日法西斯,高举的是解放全人类建立和平社会的道义大旗,而此后粉碎大英帝国全球霸业,也是跟随前苏联共同高举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大旗,才最终共同瓦解了大英殖民帝国。
英美也好,前苏联也罢,都曾高举各自的政治道义大旗快速瓦解对手,并建立了己方共同理念下的国际集团,最终称霸全球。
目前,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从政治、经济、金融、军事以及舆论的对华全方位围堵,中国崛起应当高举何种政治大旗,才能如虎添翼,杀出重围、扫平对手呢?
春秋时代的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攘夷,指的是尊奉王室,拒斥外族。这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揭橥的政治号召。
尊王,指的是尊奉王室或周天子。《史记·太史公自序》:“佐文尊王,卒为晋辅”,这是说赵氏首领赵襄子响应晋文公尊王的号召,辅翼晋国成就霸业。
攘夷,即拒却外夷。《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称“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这是说齐桓公以抵御外族为旗帜,号令诸侯。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周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公、晋文公等以“尊王攘夷”为名,挟天子令诸侯,以实现其霸业。春秋时代,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随着兼并战争的持续日渐衰落,诸侯国通过兼并开始涌现出了一些引领群雄的翘楚,但当时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强国仍然没有能力独霸天下,故而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帜,成就自己的霸业。
三国时代的奉天子以令诸侯
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典故,原本出自《左传》,指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国相管仲提出的,大意为尊王攘夷,齐国以周天子名义征讨不愿臣服己方霸权的国家。此计虽然出于春秋战国,但最终为天下耳熟能详的,却是三国时代的曹操。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已经被焚毁的东汉首都洛阳。曹操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听取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亲率虎豹骑昼夜兼程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县,从此曹魏以汉室正统军的名义号令天下,虽然受到了各方谴责,但是这一战略性的措施,无疑是成功的,也帮助曹操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奉天子的巨大战略收益
01
压制对手政治空间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后,奏请汉献帝率先敕封其他诸侯,其中,敕封袁绍为大将军,授武亭侯;南阳袁术为骠骑将军,授忠义侯;荆州刘表为前将军,授东安侯;加封幽州公孙瓒为后将军,授靖安侯。
敕封下达后,袁绍等面临两难选择,若接受敕封,则承认自己为汉臣,往后就要听从朝廷调遣;若不接受敕封,下属就不能跟随各家主公接受汉廷的加官晋爵,等于断了下属的名利待遇。两利相较取其重!于是,袁绍的选择就是接受朝廷敕封,但绝不奉朝廷指令。
这样一来,此举并未达到真正号令诸侯的根本目的,反而平白给了袁绍等人汉廷封号,是否曹操用计失败呢?实则不然。
在原来的旧格局之下,曹操之外的十七路诸侯都拥有三个选项,要么与曹操结盟,要么保持中立,或者攻击曹操,但是,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后,其他诸侯如果攻击曹操就等于攻击汉廷,就等于公然造反。尤其是对接受敕封以后的各路诸侯而言,可以阳奉阴违,也可以与曹操结盟,但已经失去了攻击曹操的政治道义制高点,因为攻击曹魏就等于公开造反。
02
分化瓦解敌人
虽然袁绍等不愿与朝廷政治对抗,但还是有不怕死的愿意尝试,这人就是袁术。在得到孙策敬献的传国玉玺之后,袁术公然称帝。这种情况下,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就有以下三点:
化解袁绍威胁
旧格局下,袁绍和袁术联手南北夹击,曹操原本无法动弹,但是袁术公然称帝以后,之前看似虚名的敕封就开始起作用了。原来袁绍、袁术都可以公开反抗汉廷,但曹操奉天子以后,接受敕封的袁绍就丧失了配合袁术南北夹击曹操的政治立场,因为攻击曹操军队等于攻击朝廷军队,这样一来,曹操就解除了讨伐袁术期间的北方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