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17000字)毛选深度解析:读完这篇才真正明白战略思维及运用|2023-09-03

文章17000字,深度解析,可先收藏。如果有用,也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最近很多读者朋友找我购买《毛选深度解析版》,我更希望确实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毛选。日常,有不少读者朋友交流:毛选里提到的战略思维,到底如何理解?有什么用?该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例如,能不能为自己谋划几年内在单位争取再上个台阶?能不能让自己的项目更加顺畅?

提出问题是0到1,远胜于解决问题的1到N。这些问题都很好,是问到点子上去了,根本上是对于事情规律的研究。遇到问题不要怕,首先要先分析问题,把这类对象的规律先调查研究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结合你遇到的具体人、你自己的特点来抓药熬,症对了、药对了,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今天,我再用毛选第二卷的第一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试着做总结性分享,也“解剖这只麻雀”,做一回深度解析。这是一篇很容易被读毛选的同学们忽略的文章,但确实是很有用,建议大家有空可以再读一读,结合实际去读,一定会常读常新,逐渐就能活学活用。

一、说到战略,一定是离不开战术。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我们要重新讲一下战略战术的问题。

大家可能说,卷一的时候,我们之前在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时候,不是已经讲过了吗?

但是这里我们还是要讲,但凡还有一点值得挖掘的东西,我们就要尽可能的把它挖掘干净。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我们讲什么是战略眼光?答案是: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去看世界,看待一切事物的发展,就是战略眼光

当你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去看世界的时候,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全局,而不是一点或者一面,不是一刻或者一时。当你对某件具体事物可以全盘在胸,可以看到它是怎么来的?可能发展到何处去?

那么你就具有了战略眼光。

这一点,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强调,就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实在是太重要了。

现在网上诸多“科学思维”、“成功思维”、“富人思维”、“提升思维”,都不可能绕出战略思维的范畴,都是由联系和运动的根本点衍变发展而来。

只不过在资本市场环境的背景之下,这些所谓的这样思维,那样思维,被包装的变了味道,成了一些很片面的东西,一股浓厚的成功学味道泛滥得让人反感。

比如,有一个网络某平台上点赞很高的“富人思维”,说的是富人做任何事,不是等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去做,而是想好了要做什么,然后拼命去准备这些东西。

这个思维,其实就是我们战略思维的一个演变:

你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事物,就必须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

看到这些以后,你才能确定它的发展需要什么外部条件,确定了外部条件,你才可以估计是否有可能创造,需要哪些资源才能创造出这些条件?

有这样的可能性,然后我们才会发挥个人主观能动,去创造这些条件,然后促成事物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结果去发展。

我们有了这样的理解,那么就可以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偏右的保守,啥也不敢干;另外一种是偏左的冒进,机会主义的盲干。

如果你没理解透,只是听了一句,啥事不要等都准备好了再去干,然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莽莽撞撞的去干了,那就可能遭受极大的失败和风险。反之,如果真的是要等什么都成熟了再去干,那可能经常会错失很多机会

所以,科学的原理是什么,就是分析清楚事物的矛盾。

我们就说特点吧,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干这件事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确定现在是否时机已经成熟,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然后才去创造条件,最后才把事情尽可能的按照自己想的那样去办成。即避免了左的冒进,又避免了右的保守。

这其实就是战略思维的一个表现形式嘛,对不对。我们只有对这些思维背后的原理搞清楚了,才能真的运用到生活实际的。

否则,很多理论容易陷入片面或者局部当中,别人可以用,但是你用起来,就发现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理论,都是别人的个人经验总结,大家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也就很难具体被应用。

只有把很多原理背后的思想,理论搞清楚,成一个系统的东西,你才能针对实际情况作出更好的反应。

大家有时间可以把之前我们解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拿出来一起读,配合第二卷的《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一起读,也可以直接看我的深度解析笔记,都是交叉分析的。

这三篇基本已经把战略战术的思想理论问题讲透了,再也没有能超出这个范畴和界限的理论了,大家读完以后,多对照自己实际生活,拿去分析实际生活,帮助实际生活,想来也是颇有现实益处的。‍‍‍‍‍‍

二、好了,我们开始提出这篇“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一个基本观点:

“针对一切事物制定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事物的根本特点发生的”。也就是说,战略眼光,我们说是联系和运动的眼光去看问题,然后就有了战略光。

但是,你针对具体事物,作出的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却都是由这件事物的根本特点决定的。

也就是说,流程是这样的:

你用联系和运动的眼光去观察一个具体事物,然后你就看到了具体事物的矛盾,具体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矛盾,看到了这些矛盾,你就能清楚事物的特点,再然后,一切的战略战术计划,就由这些基本特点衍变发生出来了。

所以,任何战略战术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任何事物的矛盾、特点都有其特殊性,你必须根据具体事物的特点来制定战略战术计划。

当然了,有很多事物因为所处环境、以及特点很类似,所以也会用到同样的战略战术。比如不同根据地的红军,虽然处于不同的根据地,但是却有很多基本特点,所以他们往往使用共同的战略方针,只不过根据地域不同的特殊性,往往会有一些局部的差异。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分析事物的流程,不是先有战略战术计划,而是先分析出了事物特点,然后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制定战略战术计划。

这个顺序错不得。

为什么错不得,因为你要是搞错了这个顺序,那么就容易陷入抽象的教条主义,就容易丢掉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不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一切从概念(也就是别人总结的某些战略战术原则)出发了。

所以,再强调一遍,我们制定任何战略战术性质的计划,顺序决不能错:

首先是分析具体事物的特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运用思想、理论工具去制定计划,决不能反着来,先有一个计划,然后拿着这个计划去胡乱套用。

三、接着,我们先以《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为例:

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如何确定主要矛盾,可以回顾一下矛盾论的解读)

那么,针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就必须由这个矛盾的双方的基本特点决定。这里说的是游击战的战略问题,而后面《论持久战》就是整个中日矛盾中,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篇文章只是把游击战单独拿出来分析和制定计划,我们先从这篇开始,后面就更好理解《论持久战》。

分析中日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先搞清楚矛盾着的双方的各种情况。

此文分析:

中方:

1、是一个大国;2、是一个弱国;3、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攻击;

4、是一个处于进步之中的国家(这个进步性,后面论持久战我们再专门讲解,进步的含义是什么?);5、战场在中国

日方:

1、是一个小国;2、是一个强国;

3、是一个处于落后时代的国家(这里的进步和落后,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科技、工业,指的是社会意义上的,这里不多做说明,留在持久战那一章吧)4、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

这是矛盾着的双方的基本情况,由这些基本情况可以得出这次战争的一些基本特点: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

: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里说的几个特点,就是根据我方是大而弱,但是处于进步时代的国家,而且战场是在中国,日本虽然强但是小,又是侵略进入别人的国家等双方的具体情况。

由这些具体情况,决定了战争具有长期性;日军占领区会有很多空虚的地方;日军每占一地,皆要派兵防守,兵力会逐渐衰竭;双方会处于内外线的交替作战等等特点。

由这些特点,因此才有了我们的战略战术问题。

也就是说,此文的所有战略战术,是根据矛盾着的双方,也就是日方和中方的基本情况确定的。而不是从哪本《战争论》、《孙子兵法》中找来套用的,是先有了这些基本特点,才有了针对基本特点制定出来的战略战术。

那么,为什么游击战争会有一个战略问题呢?

原文作了回答:

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抗日战争当然不仅仅只有游击战一种类型。

但是因为以上的特点,所以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因此才有了必须要把它的战略战术研究清楚的必要。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篇文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四、那我们根据游击战的实际战略问题,还能解读哪些新的方法论呢?

这篇文章,着重强调的就是一点:

一切战略战术计划,是由事物基本特点衍变发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制定任何计划,都是先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情况制定计划。

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蒋介石学不了,就是因为两者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套用不了。

就比如其中的一点,游击战需要密切配合当地群众,就单单这一点,老蒋的阶级立场摆在那里,你就做不到啊,所以他的战略你就没法套用。

我们学《毛选》,并不是我们要去打游击战,要去闹革命,要去搞群众运动,时代不一样了嘛;

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些战略战术背后的原理,就能避免很多弯路,就能把一些理不清楚的东西系统化,理论化,最后才能把很多思想用于指导实践。

五、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此文第二章说到一个战争的基本原则: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即:“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其实,这个原则,即使是不懂战争的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也能够想明白。

由着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由此衍变出来的其他军事原则。

比如: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

“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每仗必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

“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些话,都是《毛选》里,或者相关语录文集里,最常见的军事指挥原则。

但是我们只要稍微深挖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原则本质都符合军事的基本原则,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也就是说不管你什么样的军事原则,战略战术,其实最终目的就是朝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标前进。

道理并不难理解,可是真正执行起来,很多人却未必做得到。

可能有的人会想,那么简单的原则,即使是我这个没学过军事,完全不懂打仗,更没有经历过战乱年代的人都能想明白的事,有谁做不到呢?

可是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集团军,就根本上违背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违背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

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党军队也一致抗日,可是打的很多都是阵地战,要么损兵折将,要么一溃千里。仔细想想,一样是违背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根本原则的。

如果你觉得老蒋愚蠢,那么请思考一下生活里的自己。

在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都必不可少的要跟人合作,谈判,交易等等,即使你的工作,是属于行政、后勤一类,甚至哪怕你是一个自由职业者。

但是你总是要跟人打交道的吧?

人的社会性,很多时候就表现在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个问题上。只要提到人与人之间合作,打交道,那么往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互利共赢。

当然,如果层面再宽一些,那么我们把我国外交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拿出来,修改一下,也很适用人与人之间合作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个大家自己可以修改,总结,发展一下,看看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关系等等,是否遵守这样的一些原则。

就拿互利共赢来讲,它应该算是我们很多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合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了。

可是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他们在做抉择的时候,在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时候,是否会先想想这个抉择,这么做,是否符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呢?

很多人嘴上也喜欢说,甚至心底也很认可互利共赢,可是做起来往往遭遇诸般困难。

从客观上来讲,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果说社会风气上,全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完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那么就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从主观上讲,你至少得有这样的一些原则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行动指南,作为培养自己价值观的一些基本准则,一个人能换位思考,考虑自己的同时,也一定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有了这种主观意识,才有可能互利共赢嘛。

所以啊,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原则,有时候实施起来却又很难。

蒋介石当时践行不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基本原则,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意识上来讲,是其战略眼光,战术指挥能力的问题,他以为只要把解放军驱逐出去,把解放军的根据地,尤其是城市的根据地全面占领,那么解放军就会变成流寇,自然而然也就会失败了,毕竟历史上从来没有流寇成功的案例出现。

可是,他偏偏就忽略了,共产党在广大乡村中,那种超强的运动能力,那种依托于人民之中,独立自主开展战争的能力。

总之一句话: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于是有了一系列以抢占解放区,尤其是城市解放区的战略战术计划,最后军事上走入死角。

从客观上讲:国民党不具备持久作战的能力,老蒋自己也很清楚,国民党内部矛盾非常剧烈,各军阀之间的分裂,经济上的矛盾,内部贪腐,各自为政,军队战斗力低下等等。

所以,他想借着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尽快解决战斗,也可以理解。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总是违背了军事上的基本原则: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所以不管你怎么想,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要讨论老蒋集团失败的原因,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以前大致也讲过,计划到了第四卷我们还会专门总结。

六、这里只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即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所谓重要性,指的是很多事情往往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因为它总是遵循着某种客观规律,而原则就是客观规律的理论经验方面的总结。

由一些基本原则,往往可以衍变发展出各种具体实施中可能会用到的原则,只有把握了基本原则,才有可能把握好具体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你才能保证在处理实际事物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方向跑不偏,不犯严重机会主义错误。

这是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而基本原则的困难性:指的是很多原则受制于主客观条件的约束,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实施起来往往异常困难。

但是不管如何困难,只要你思考问题的方向,围绕着基本原则不变,那么你就不会迷失方面,否则你的人生一定是抽满了投机、冒险、保守等等机会主义错误。

七、聊到这里,我们说几个《毛选》里的基本原则吧。

比如最基本的三个: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这三个原则是最最最基本的原则,不管你的什么理论,什么逻辑,什么闭环,什么道理,你一定要思考一下是否违背了这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违背了,你就要思考一下是否是哪里出现了严重的理论漏洞,但是你没有发现。

当然,这三个原则,只是对于共产党提出的基本原则,但是其实它们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甚至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自然不必说了,拿群众路线来说,本质上不脱离群众路线,就是不脱离社会实际,因为群众是构成社会实际最基础的基础嘛。

只要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学会这样去思考:

它是否符合独立自主的原则?它是否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如果符合,是哪里符合?如果不符?又是哪里不符?

长此以往,我们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形成自己的处事方针,才会成为一个比较有原则的人。

八、战略和战术

战略研究的是事物的全局,这个全局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空间意义上的,即事物本身,以及全局之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另一个是时间意义上的,即事物发展周期的整个过程。

我们所说的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看事物的全局,也可以说是从空间和时间上去看待事物的。

而战术研究的是局部,是构成整个战略规划的其中一个部分。

当然,我们单独去看局部的时候,其实局部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也有它自己的全局和局部,因此也有它自己的战略战术,只不过这个全局和局部,隶属于那个总体的、更大的全局而已。

我们之前说,一切的战略战术计划,都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去制定,根据这种特点,就有了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整个的抗日战争,由于日寇是强国,是进攻的,我们是弱国,是防御的,因而决定了我们是战略上的防御战和持久战。拿作战线来说,敌人是外线作战,我们是内线作战。这是一方面的情形。
但是在又一方面,则适得其反。敌军虽强(武器和人员的某些素质,某些条件),但是数量不多,我军虽弱(同样,仅是武器和人员的某些素质,某些条件),但是数量甚多,加上敌人是异民族侵入我国,我们是在本国反抗异民族侵入这个条件,这样就决定了下列的战略方针:
能够而且必须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由于敌强我弱,所以从整个战争全局去看,我们在战略上必然首先处于防御的地位,而不是进攻的地位。

时间上,我们只能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作战线上,我们是处于被包围的内线作战,敌人是包围我们的外线作战。

这是从整个全局上去看。

但是,当我们至于局部去看,则必须执行局部战役的主动进攻作战,战役或战斗上的速决战,以及包围敌人,而不是被包围的外线作战。

为什么战役上不能持久、不能单纯防御、不能内线作战?‍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战斗上的速决、战斗中的进攻、战斗中的包围敌人(外线作战),那就无法保证战略上能持久、能防御、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也即是说:战役或战斗上的速决、进攻、包围,是保证战略得以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这几个特点去看?要实现最终的战略目的,是有必须的条件的。

我们的战略目的很简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寇。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的,就要辅以相应的战略计划,而要实现这样的战略计划,就必须得创造一定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上看:敌强我弱,决定了战略的持久。但是,持久战就一定能胜利吗?那不一定。

如果你越大越弱,越大越小,越大越无力,最后不管你多持久,也必然走向消亡。

所以,持久战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就是在持久的过程中,你必须越来越强,而敌人应该要越来越弱,由此发展下去,此长彼消,则随着时间线上的推进,我们的战略目的就必然能够实现。

所以,这是有条件的,不是说持久战是万能的,没有一个此长彼消的条件,则持久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那么客观上,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条件呢?有的。

中华民族民众正在觉醒,群众正在从无组织状态,被共产党逐渐的组织起来,抗日的力量正在从单纯片面走向全民抗日,从世界上看,反法西斯的力量开始逐步走向强大。

这些证据都在表明一件事:我方正在持续的增长、变强,所以持久战就有了伟大的意义。

其次,中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日本地域狭小、兵力虽强却少,又极难补充,而且他们还是侵入他国。

这就从客观上有了打持久战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使日本动用全部兵力,他也无法完全占领中国,这就给持久战创立了条件。

因为,如果我们地域狭小,虽然处于此长彼消的过程中,但是你还没涨起来,就被别人给灭了,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有了中国地域辽阔的客观条件,这又保障了持久战的进行。

上面的条件是客观上的,但是客观的东西往往需要主观力量再加以推动,促进和发展,否则持久战也无法继续。

什么是主观上的条件呢?

就是战役或者战斗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在局部战役中不断地打胜仗、不断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断的包围敌人有所缴获、不断的以进攻来达到防御的目的,最后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持久战能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没有这种主观上的斗争,那就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最终事物就会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很可能走向失败。

因此,分析出持久战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使得人们有信心能够战胜敌人;另一方面,指出主观上我们可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使得我们促进战争朝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矛盾的分析。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战略上的持久和战役上的速决,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上的进攻,战略上的内线和战役上的外线。

这就是游击战的战略和战术的关系。

总结一下吧:

战略的制定,需要根据事物的实际特点出发。战略计划能否实现,既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也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而战役就是从主观条件上保证战略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九、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这个主动性,我们倒不是第一次提了,不管是在公众号还是微信群,我们都在不断的强调主动性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上有个熵增原理:指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

用在社会学上,就是说事物的发展,总是朝着紊乱无序的状态衍变的,除非有外力来规范、约束它的无序的衍变。

此前我们读矛盾论的时候也说过,我们的主观能动的努力,都是为了给矛盾的发展,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使得它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和衍变。

这里都提到了主观上创造条件。其实啊,我们生活里干的一切事情,干这干那,都是为实现我们的某个目的,而不断的创造条件。

本文提到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就是我们创造条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有这些原则,则事情往往顺利,没有这些原则,则事情往往归于失败。

教员常说:“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个把握,其实就是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体现。所以,还是强调一下,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是我们保证胜利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要坚守的原则。

十、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使得我们时刻牢牢的把握主动权,保证灵活性,又有计划性呢?

要知道,有时候我们往往处于极端的恶劣环境之中,客观条件不具备,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教员遵义会议之后,一渡赤水实际上就是陷入被动之后的无奈之举。一旦陷入被动,则灵活性和计划性也随之立刻丧失。

因为你会被外界巨大的压力推着走,就好像掉入急流之中又不会游泳一样,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这种感觉当然是很要命的,因为你会感觉到自己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此文中讲到游击队,也说到这种情形:

“游击队的主动权,在敌人举行数路围攻的场合,是难于掌握和容易丧失的。在这种场合,如果估计和处置得不正确,就容易处于被动,因而打不破敌人的围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办法上一句话已经说了:只有正确的情况估计(敌我双方情况)和正确的军事政治处置,才能得到主动权。

也就是说,只有现实情况的估计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

这是不是又回到实践论里去了,所以说毛选是一个体系。

要获得正确的估计,那就非不可要从实践中调查清楚详细情况,从理论中去找正确的处置方法。

然而,还是有时候,因为错误的估计,处置方法的不恰当,或者巨大的外力等不可抗因素,导致我们丧失了主动,这种时候就要想办法摆脱被动地位。

一般来讲,“走”就成了最必要的一种方式。

这个原则也用于职场中,如果你所处的行业,使你觉得完全无主动权可言,处处被动,客观条件又使得你无力去改变这种被动,那么走就成了最恰当的方式。

当然,有时候局面的改变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有时候我们是无法判断的,到底是该走了,还是该坚持一下。

因此,我们也说,每个人都要犯很多错误以后,才会慢慢的学会更加准确的分析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的。

这一点不必沮丧,教员也有分析错的时候。

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才能在错误之中学会更好的思考,来为下一次正确的选择打下基础。

十一、灵活性是主动性的一种体现,而计划性是主动性的一个保障。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家里做饭都是这样,什么时候烧水,什么时候切菜,先做那个菜,后做哪个菜?

这些往往也有计划性在里面,不过平时习惯了并不察觉而已。

计划性不一定能保障主动性,但是主动性必须要有计划性的支撑。

最后,引用原文来强调一下计划性的重要性:

游击战争要取得胜利,是不能离开它的计划性的。乱干一场的想法,只是玩弄游击战争,或者是游击战争的外行。不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这就是一切行动的预先准备工作。
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没有这个条件,什么主动、灵活、进攻等事,都是不能实现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十一、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从战略上说,广泛开展起来的游击战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种战略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击队会随着时间和规模的发展,逐渐扩大为游击兵团,然后组建成正规军。

第二,游击战争可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演变成运动战,甚至最后演变成战略决战中的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

第三,游击战争,可以起到配合正面战争的作用。

第四,游击战争可以起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的作用。

因此,游击战争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要发展这种游击战争,有一个最根本也最必要的条件,就是——建立根据地。

十二、根据地的建设

这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于1938年,也就是全面抗战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段。从后面的历史和文章中,我们就会看到,根据地的问题已经完全达成共识了,也就是说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即使是这篇文章中提到根据地的建设,侧重点也只是方法、管理、怎么建设的问题,而不是到底该不该建设的问题。

可是,熟悉以往历史,还有我们之前解读过的《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都应该非常清楚:

那个时候,为了让大家意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为了把建设根据地的思想统一起来,付出了多少沉痛和惨重的代价。

根据地的建设,伴随着的是一个路线问题中的一部分,毛泽东曾经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过:“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波浪式的向前扩大的等等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说这话的时候,是1930年,那时候就是为了争论这个路线问题,要不要建设根据地的问题,自肥式革命的问题,曾经出现过很多残酷的斗争。

像根据地的宗派主义啦,拉团队单干啦,不服从党指挥枪的原则等等,都是当时路线问题中的矛盾。

那时候的矛盾,往往伴随着巨大而无畏的牺牲。所以,单就根据地的建设来看,它的思想上、理论上的完整和成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曲折的矛盾发展和演变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很简单的事情,甚至被引为常识的事情,其实很多都是经过很多的试错,很多的斗争,很多的牺牲才换回来的。

这一点,几乎没有例外。

十三、根据地建设的条件

前面我们说过一个方法论,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啊:它的本质都是分析事物矛盾,然后创造矛盾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根据地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文章总结了游击战争根据地的建设所需要的条件:第一,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第二,可以用这个武装部队去打仗,去战胜敌人。第三,能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武装力量。这三个是基本条件,是决不可或缺的。

根据不同地方的条件,我们还可以确定具体的条件:比如是否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平原地区需要哪些格外条件,当地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等等。

总之,在总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加以实际的处置和安排。

根据地要能够从战略上,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就需要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这里我们又提到一个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应该说,没有巩固,是很难发展的,因为它可能经不起日本的进攻。而没有发展,则往往又无法巩固,这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

对于根据地,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需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流寇主义,是非常危险的。

大家如果注意观察的话,发现很多时候,如果我们长时间不能稳定下来自己的职业路线,这里上几天班,那里上几天班,行业也是跳来跳去,这个时候其实就处于比较危险和被动的局面之中了。

所谓根据地,无非是稳定的后方补给,不管是人力上的,经济上的,劳动上的等等。

如果体现在我们今天的职业生涯中,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稳定的职业提升,行业地位的提升等等。

根本上说,它是一个抵抗风险的东西,又是一个能促进你前进的东西。

根据地的特点也是如此,一方面它能保证你基本生活,能帮你抵御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它能促进你前进。

每个人都要思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生意上,要有一项比较稳定的赚钱的东西。在职业上,要有保证自己不轻易被淘汰的技能或者积累。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思考和启发一下,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行业,自己所经历的阶段,想办法把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起来,然后巩固和发展。

十四、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问题。

文中提到一点:

“在游击战争已经起来,并有相当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敌人停止了对我全国的战略进攻、采取保守其占领地的方针的时候,敌人向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的进攻是必然的。对于这种必然性的认识是必要的,否则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全无准备,一旦遇到敌人严重的进攻的形势,必定惊慌失措,被敌击破。”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我之前说过,什么是领袖?或者说什么是领导力?

就是三个字——预见力。什么是预见?

就是将矛盾发展演变的种种趋势加以判断,然后对自己主观能动性加以判断,最后得出事物发展演变趋势的最大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甚至必然性指出来,辅以相应的对策,最后取得胜利。

如果你的判断总是出错,那么你的对策则同样不可能正确,误打误撞的事情是机会主义,是不可取的。

《毛选》里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开始,就不断的预测矛盾的发展和演变趋势。

比如:

“红色政权”一文,预测由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之间的矛盾发展,必然带来的边界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预测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下,建设这种根据地的前途和希望。

“星火燎原”一文,预测革命高潮的到来,苏维埃根据地的蓬勃发展趋势。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预测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到这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预测游击战的种种发展趋势和可能遭遇的种种挫折。

直至本卷“论持久战”,把整个抗日战争的形态、趋势、发展情况全部精准预测出来。

因为说,没有这些精准的预测,以及针对相应的预测提出的解决办法,革命的胜利是毫无希望的。

所以,为什么他能够预测?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至于打仗嘛,那些具体的军事战术的东西,大家可以作为业余了解一下,毕竟这种机会不多,你现在学习如何到山地里建设根据地,毫无意义。

十五、所以我们就说一说,这个预见力的问题。

先讲最简单的几个现象。

一个受精的鸡蛋,然后你给它一定的温度、孵化、时间,那么你是否能预测一定时间后会生出小鸡?

一个技术一般,又经常饮酒驾驶的人,你是否可以预测他要么被交警给逮了、要么就得出车祸?

一对小夫妻,三条两头吵架,而且是那种撕心裂肺的互相伤害那种,你是否可以预测他们最终得离婚?

一个人聪明上进,勤奋好学,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你是否可以预测将来此人至少不会过得太差?

我们说的一个人有眼光,指的也是这种对人的判断和预测能力。

以前说真正的领导善于用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可塑性、发展趋势、潜能等等作出的各种可能性的预测。

只不过简单的事情,我们能看清,但是复杂的事情则往往不容易看清罢了。

而且,越是复杂的事物,它所处的变量的环境就越大,所蕴含的变数就越多,它的各种可能性就越多,因此就越发的难以预测。

比如,让你预测一种新技术可能带来的种种发展和应用,因此它受市场、技术突破、投资、接受程度、国家政策等等变量的影响太大、太多,所以就变得异常复杂,使得人们很难预测。

但是不管如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东西叠加起来的,或者本身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因素比较多而已。只要不断的加以学习和分析,这种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

从技术上讲: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部矛盾规定,外部条件创造的。那么,我们从理论上讲,只要明确了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那么我们原则上是可以100%的预测其发展结果的。

比如,这里有半斤米,你给它一个电饭锅,定额的水,给电饭锅通电,有了这三个外部条件,那么我们就能确定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它一定会变成熟米。

复杂事物同理,比如开一个便利店:

有一个店面,有适当的人流量,有符合这个地段的选品,有一定的定价策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有一定的进货渠道,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房租成本不要太高等。

有了这些条件,那么你其实是可以预测到这个店的盈利情况的。

但是为什么实际上很多人预测不了,是因为你无法创造这些外部条件,也许你管理能力不行,也许是市场环境不行,也许是房租成本问题,也许是进货渠道不行等等,总之,因为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不像一个电饭锅插电就完了。

所以,对于稍微复杂的事物,我们对它的预测就会越来越困难。直至上升到创业也是如此,当你无法完全知道各种信息,各种需求,各种条件的时候,你是无法预测其可能性的。

我们常说创业失败是大概率事件,原因也是如此。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去做,不断的试错,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地学习理论,不断的积累各种所需的条件,提到抗风险能力等等,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

《毛选》中说,“不打无把握之仗”,那么什么是有把握呢?

说简单点,就是这场仗打出来,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你不说80%,起码50%以上你要能预测吧?

创业也是这样,如果你说完全没办法预测,那你如果拿的是投资人的钱还好,要是你拿得是自己的老本,父母的老本,那么请问,万一输了怎么办?你是否有这样的抗风险能力?

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那是吹牛逼的话,不过是装裱自己的说辞而已。你以为他辞职的时候,不是因为掌握了国家某些信息,知道了某些渠道,掌握了一些资源,有一定把握赚钱,至少不会亏,他才出来的吗?

那种拼胆子大的暴发户,在时代红利中谋取了暴力的不是没有,但是你问问自己是否还能赶上这种红利?

说回来,我们该如何提升这种预测能力?

本质上的方向,应该是擅长事物的矛盾分析,条件分析,一切的学习、努力、方法都应该围绕着这两个因素去发力。

十六、指挥关系的问题。

这里如果是管理稍微中型、甚至大型企业的人,是可以学习的。

“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一方面反对绝对的集中主义,同时又反对绝对的分散主义,应该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略的集中指挥,包括国家对于整个游击战争的部署,各个战区里面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行动以及每个游击区或根据地里面对于全区抗日武装的统一指导。

在这些上面的不协调、不统一、不集中,是有害的,应该尽可能地求得其协调、统一和集中。凡关于一般事项,即战略性质的事项,下级必须报告上级,并接受上级的指导,以收协同动作之效。

然而集中到此为止,过此限度,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

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是离得很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的。

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这个原则也一般地通用于正规战争的作战,特别是在通讯工具不完备的情况下。

一句话,就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战略问题,和时间脱离不了关系。付出后想马上得到收获和耐心等待再取收获的人,命运截然不同。

就看你能否耐得住,能否淡看着雪与霜。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虽然道不可轻传,但毛选就在那里,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

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

只是这部高深的、充满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历史、形势和考量太多,我们都容易读不通、读不透,完全不得要领。甚至,时间久了,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会活学活用,完全就是背离了读毛选的初衷。

毛选原著中每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形势和考量太多,而且很多都有一定的哲学性,导致都不容易读通、读透。时间久了,就容易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张嘴就来几卷圆滑,但是不会活学活用、无法提炼出其中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也谈不上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创业等,更帮助不了提升认知。甚至,很多人读久了,读了几年,就读不下去了。这也是很多找我买书读者朋友的反馈。

我写的《毛选1-5卷深度解析版》这本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可联系买。为了真正地让大家能带着去读懂原著,能够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学着用。我也补充了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举一反三,帮助您真正地读懂、读透毛选,从毛选中汲取智慧。

差不多50万字,1-5卷的每一篇都有深度解析,都结合实际、提炼方法、剖析思维、活学活用写完了,帮助真正地提升思维和洞见能力,也会额外送您《毛选1-7册原著完整电子版》(标注每篇的重点)、《辩证法随谈》供您日常阅读用。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义、个人思考,联系实际运用,运用蕴藏的战略思维、矛盾思维、阶级分析法,以及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观点运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我从不写那些畅销书一般的道理,读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不是带你分析历史,而是只想带着对教员的尊重去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再联系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点走好这一段路。

如需购买,可关注公众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

2、《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南》。

超30万字的PDF电子书,通过对体制内外关键典型场景下如何处理各类棘手问题的经验剖析,将人情世故的体悟无形穿插其中,将职场中的人和事讲清楚,并折射出其背后的人性和思维规律,希望真正助你开悟。

很多人问我如何学好人情世故,为什么现在的畅销书上都没有?在单位里面如何会说话?如何抓住职场晋升、提拔、重用的机会?机关内处理事情如何才能有分寸?

很多人并不是不聪明,并不是情商不够,我们天生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有些人比你经历的多,他们有长辈手把手传授、讲解经验,为他们剖析人性,为他们分析每个环境、每个场景下该做什么、应该怎么说、该怎么拿捏火候。时间久了,就会融入到骨髓里,就成了智慧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4、《学会反人性思考才能开悟》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的。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做职场一对一咨询这么久了,解决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我也一直想将具体的思考、场景下的应对之策提炼出来。

所以,花时间总结出了这本书 ,可能会颠覆你以往的思想认知,但确实是一套基本功法,所以学习职场人性思维,非常非常的重要。对有些人而言,可能一文不值,关键就是看你的重视程度,看你的境遇,你的悟性,你能应用多少。

5、《职场权谋》

实实在在的职场权谋与斗争的经验,超30万字PDF电子书,关于职场权谋。阴和阳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所有工具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所服务,其本身并没有好恶。

谋略是在活力对抗中寻求致胜之法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最基本的特性是在对抗中产生、在对抗中运用、 在对抗中生效。这势必产生谋略与反谋略的斗争,识谋、破谋就成了谋略较量的关键,而反谋略思维正是识谋、破谋、反谋活动的基础。

6、年度/单次一对一职场咨询服务

专注于解职场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微信、电话随时分析沟通,探讨每个具体场景下为什么、该怎么说、该怎么做,进而逐渐找到方法论。希望成你职场上”什么话都能说、都能问的“智囊”,共同精进。手把手带你解决职场问题、提升思维深度、人情世故的能力,帮助你根本能力和思维的彻底改变。

我也经历过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找谁解决、没人开口问的困境,甚至在关键时候有过来人真心实意指点的巨大效果,所以一直坚持做一对一职场咨询。几年下来,也让我坚信,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确实是真正地能解决好问题。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17000字)毛选深度解析:读完这篇才真正明白战略思维及运用|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