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和核潜艇,若非要分个高下,谁才是镇国之宝?
你听说过“战略核航母”吗?没有吧!如果是“战略核潜艇”呢?是不是顺耳多了?航母虽是常规军事力量之巅峰,但终究只是个机场,打的是一板一眼的消耗战,就算敞开了让你打,也不见得会伤筋动骨。
通俗点说,常规武器是干活的,战略武器是吓人的。咱这回就说说为啥航母拖家带口累死累活却冠不上“战略”二字,而核潜艇独自出门吓唬吓唬人就得了战略武器的金字招牌。
攻击性核潜艇
先解个惑,航母战斗群不就有核潜艇吗?为啥说核潜艇比航母还要“战略”?
核潜艇分“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完全是俩不同的物种。很多排行榜,总是把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混为一谈,仿佛在说“红旗牌轿车就是比解放牌大卡车好用”。
攻击型核潜艇本质上是常规潜艇的升级版,嫌常规动力换气太烦,于是改成核动力,但作用和常规潜艇是一样的,干的都是反潜、反舰之类的粗活,带的武器就是鱼雷啊、巡航导弹啊什么的。这些玩意儿的射程都是几百公里级别,这就决定了潜艇得面对面和人对抽,若遇到完备的反潜体系,不见得是谁吓唬谁。
攻击性核潜艇顶多也就对一个舰队形成威慑,航母战斗群配的就是这货,不在咱讨论范围之列。
战略核潜艇可不会给航母打杂,装着射程超过10000公里的核弹头,跟着离岸1000km的航母,去干嘛?战略核潜艇要威慑的对象是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核威慑
核武器在大多人印象中就是“威力巨大到毁灭世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具体该如何使用,少有人关注。那些叫嚣用核弹攻击三峡的弱智,先给智商充点值,然后搬个凳子听好了,学习一下核武器的使用方法。
核威慑有两种博弈,对应着核武器两种不同的用法。
首先便是耸人听闻的“核冬天”理论。1983年五名美国科学家以美苏核武库中40%的核武器,50亿吨当量,在北半球进行核战争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得出了这样的推论:
50亿吨当量的核武器,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这些尘埃可以在高空停留数年之久,于是阳光被这些微粒吸收,使得大气层变热,而地面因光照不足气温下降几十度,然后就是大气环流的混乱,最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灾难。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厄尔尼诺现象不过才是太平洋的一股暖流异常而已。
还没结束,大气层加热后产生上升气流,会把这些尘埃推向30公里的平流层,与臭氧反应,破坏臭氧层。当尘埃落定那一天,地球生物就得接受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再加上核爆炸本身带来的核辐射,地球生态系统就得重启了。
简单来说,全世界都是“雾霾+辐射”,这就是核大战产生的最严重后果了。
得纠正个概念,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毁灭人类文明N次,但这和毁灭地球是两码事,甚至连消灭人类都不一定。对地球妈妈来说,无论人类怎么折腾,都可以在短短一万年内恢复年轻貌美,一万年不行就一千万年、一亿年,反正也就打个盹的功夫。
不过,核冬天只是一个学术假说,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3个月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理由如下,火星平均每3个火星年就会发生一次全球性的大风暴,火星没有植被,沙尘多,大风一起,那真正是遮天蔽日!美帝的火星卫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确实出现了大气层温度上升,地面温度下降的情况,但三四个月后,尘埃落回地面,一切又慢慢恢复正常。
当然,这个说的恢复正常是指大自然,人类社会最好的结局也是陷入混战,经济奔溃。严重点的话,人口锐减,无法支撑现代科技的发展,文明陷入停滞。但要杀死每一个人,不太可能,至于炸毁地球的事就省省吧!
“核冬天”走的是同归于尽的大当量路线,50亿吨,对于大流氓不算天文数字。但是,抛开伦理道德,仅仅从利益上说,重启地球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划算的。所以就有了第二种核威慑模型,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主流模型。
从街头斗殴到核大战,都有一个基本逻辑:尽快解除对方的反击能力。大当量核武器能杀伤大量人口,却不能降低短期内对方的核反击能力,甚至反而会增加对方核反击的决心,所以这并不符合斗殴原则。
实际上,大家的核武器都是瞄着别家的核武器,一旦启动核打击,必然是尽全力摧毁对方的核力量,而且必须第一时间全部摧毁,绝无可能先打个民用设施试探一下对方反应。
正好相反,核武器不太可能攻击城市或民用设施,把一个地方轰成不毛之地,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在现代社会,人口就是利益,只要把对方的核武器全打没了,剩下的还不是随便剪羊毛?
同样的,挨打方也必然是全力反击,绝不会留余力,所以核大战不会是今天打一颗明天打一颗,而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尽可能多的核弹头扔到对方头上。
核打击就像武侠高手过招,要么不动,一动就是一招定输赢。
顺便解释两个误区。
第一,核导弹的精度很重要。像导弹发射井这类战略军事设施,基本都能挨上一发广岛级原子弹,连飞行中的核弹头都能抗住500米外的核爆炸。所以,要彻底瘫痪对方的导弹发射井,打准一点很有必要。
第二,大当量核弹没必要。百万吨级基本足够摧毁地球上任何军事目标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你是愿意扔1枚千万吨级把1个目标炸成渣,还是愿意扔6枚百万吨级摧毁6个目标的反击能力?这是美帝不保留千万吨级核弹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贵了。
现在的核导弹通常是分导式多弹头,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拦截,更是为了第一时间瘫痪对手的核力量。这么多弹头可不是随机撒下去的,分导的意思就是“分开导航”,这是精细活,弹头在天上分道扬镳时,依次释放,稍微调一下轨道,第一颗和最后一颗的打击距离能相差数百公里!分导式多弹头,一枚顶过去六枚!
二次核打击
既然核大战是这么个玩法,那为了避免误会,有一件事情就很重要:双方都得准确无误的知道,对方在遭受核打击后,绝对有能力做出致命反击,也就是所谓的二次核打击能力。这是一个合格大流氓的基本要求。
美帝对自己的要求是“落地前反击”,洲际导弹的飞行时间最快也要30分钟,《华盛顿邮报》前几年披露过一份档案,根据美军的核作战手册,美帝核反击时间为13分钟,其中军方向总统做出遭遇核打击简报的时间限定为30秒。
其他大流氓的预警系统不可与美帝同日而语,反击时间应该略长。核武器的发射时间、反击时间都是各国机密。通常来说,固定的导弹发射井一般都是液体燃料火箭,灌注燃料至少1小时,肯定指望不上了。公路机动的导弹发射车对发射地也是有讲究的,从接到命令,行驶到可发射区域,竖起导弹,输入口令等等,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小时。轰炸机就更别提了,没有绝对制空权,这货一般是不会出动的,而且一架两架也形不成威慑,在核大战的第一时间帮不上什么忙。
换句话说,你很难证明自己能在挨揍前反击,于是,大流氓们又觉得不放心,万一有个不长眼的,在局势紧绷的时刻,活动了一下手指,你是不是也得跟着动一动手指?这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哪怕只有万一的可能,对于人类也是不负责的。
这儿有个恐怖的例子,1979年11月9日凌晨3点,美帝预警系统发现苏联向美国发射了250枚导弹,几分钟后导弹数量变成2200枚,判断为全面核进攻。正当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给总统卡特打电话要求采取核反击时,助手发现是误报,原来是有人误将演习的磁碟放入预警系统的计算机中。
这群流氓,拼命摆出打架的态势,还得找个大家都不动手的理由。
战略核潜艇的出现,终于将博弈变成了最稳妥的局面。也正因为战略核潜艇的特殊地位,其保密程度在各国都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