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有粉丝要我推荐几本书,我后来做了一个推荐系列,大致有五本,没有一本是中国历史类图书。
其实我个人属于历史爱好者,但是我觉得国内的历史书都没法看。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以及历史规律的探讨大多都比较肤浅。
我们修史的专家大多是学文科出生,这类专家总有一个毛病,喜欢居高临下的去挑剔历史人物的错误。
其实,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资格去挑剔历史人物的错误,原因很简单,能在历史上挂号的人物——其智商与格局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人。
可能我这个观点有人会不服气,我来打个比方。
我们公务员有700万,科级干部有200万,处级干部有几十万,厅级干部有1万多,部级干部有1000多人。
在中国,能干到部级干部绝对已经属于万里挑一、人中龙凤的精英。但是,即使是部级干部,绝大多数在未来的历史记载中连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
最近我打算写一个理科生眼中的历史系列,我希望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逻辑。
今天这篇是开胃菜。
1 北洋水师之败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满清国运的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之前,这个古老的帝国还撑着一个大国的架子。
特别是三十年前的中法战争,双方打成平局,一举扭转满清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形象,加上洋务运动,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一时中国颇有点中兴的样子。
晚清中兴四名臣
但是甲午战争却彻底将中国打入深渊,一个小小的日本轻易就掀翻这个庞大的帝国,满清虚弱的本质在列强眼里暴露无遗,然后才有后面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败的关键是北洋水师覆灭,丧失了制海权的满清就没有胜利的希望。
那么,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被日本联合舰队击败?
呃,这个原因很多我们就不展开了,我们只关注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北洋水师“二十年未添舰添炮”——这个表述有点夸张,不过基本也算属实。
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确实6年时间既未购置新的军舰,也没更换更犀利的速射炮。
那么,为什么北洋水师长达6年没有购置军舰以及更换大炮呢?
因为没钱。
为什么没钱?
历史记载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慈禧太后为了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的军费;
另一个是1891年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宿怨(这个是事实,翁同龢大哥就是被李鸿章一本折子整死的),上了一个折子——
折子内容就是三年内暂停南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这个折子被满清朝廷批准了。
因为这两个原因,后世就把北洋水师覆灭的屎盆子扣在慈溪与翁同龢身上,一个为一己私利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一个为个人恩怨卡海军的脖子。两个自私自利的反面角色形象就跃然纸上。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这样吗?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给慈禧与翁同龢翻案,而是让大家学会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历史人物行为的逻辑与动机。只有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才有可能探寻到历史的真相。
2 筹建北洋水师
那么,甲午之前满清朝廷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来讲讲北洋水师的筹建历史。
北洋水师,中国晚清时期建立的新式海军。同治六年(1867)创议,十三年(1874)筹划,1888年正式成军。
海军是最烧钱的军种,为了筹建北洋水师,满清朝廷每年拨款400万两,另外各省协饷若干,历时14年,总共花费近1亿两白银才建立的一只近代新式海军。
可以这么说,这只北洋水师是满清举国之力建设的一只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