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小的时候,许光达的母亲便积劳成疾去世,稍微长大一些,妹妹感染重病不治而亡,父亲许子贵是目不识丁的农民,靠耕种三分薄田,勉强养活着许光达兄弟。
一门数口,沦落到父兄为伴,这种日子有多悲惨,各位可以代入体会一下。
生在这种家庭,许光达想入学读书是不可能的,所以年仅七岁的许光达,便抡起鞭子给人放牛,挣些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
但许光达又是典型的寒门贵子。
他喜欢到村外放牛,经常趁牛吃草的时候,跑到邻村的私塾窗外,听私塾教师邹希鲁讲课,一来二去,邹希鲁也知道了许光达的身世,允许他站在窗外旁听。
毕竟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遇到许光达这样的少年,喜欢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赶走呢?
9岁那年的寒冬,许光达照例跑到私塾窗外旁听,结果天气太寒冷,许光达穿的太少,他被冻晕在窗外。
邹希鲁立即跑出去,把许光达抱回教室,心疼的不得了:“伢子,你以后就在教室里听课吧,我不收你的钱。”
就这样,寒门子弟许光达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
1921年,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是徐特立创办的,邹希鲁又是徐特立的好友,所以许光达到长沙读书的时候,邹希鲁也被徐特立请到长沙师范学校任教。
从农村到省会,这对师徒又走到一起了,可能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而因为邹希鲁的认可,许光达得到一门终生不渝的婚事。
邹希鲁是民国初年的开明人士,但他身后是一个穷困的封建大家族。
整个邹家有40多口人,靠耕种农村的一些薄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紧张,如果家族有人生病或者上学,开销就更大了。老族长担负全族的生计,却挣不到钱,愁的上吊自尽了。
生在这样的大家族,导致邹希鲁的小家庭也捉襟见肘。
他做教师本就收入不高,但这些收入还得上交一部分给家族,留一部分赡养父母,那么用来抚养子女的钱就更少了。
而在农村封建大家族的概念里,男孩可以做为劳动力培养,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养着也没什么用。于是家族老人就逼邹希鲁,卖掉年纪幼小的两个女儿——桃妹子和杏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