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始终处在变与不变的矛盾踌躇中”。
不得不说,这位写书之前压根没去过日本的学者,对日本民族性格的认识真的很深刻。
这种民族性格不仅在日本的文化、行事风格、国运抉择上有体现,甚至在其产品和产业上都有写照。
比如日本汽车,就有这种双重性的影子。
他们曾因“日式工匠”精神以及激进战略创造产业神话,也曾因保守和犹豫,在最终陷入困局。
或许,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日本汽车的发展史,从中也许能够由此知道,日本汽车的未来。
1 日本汽车的崛起和衰败
也许,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中国东北说起。
1928年底,张学良身负杀父之仇,宣布东北易帜,服从中央政府指挥。
这样一来,因为内战的需求没了,张作霖苦心建设的兵工厂就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为了维持工程师队伍,张学良决定“造汽车”。
1931年6月,中国第一辆汽车在奉天迫击炮厂研制成功,载重2.5吨。
张学良非常高兴,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取名,将这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汽车。
但是,仅仅3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
为了盘活缴获的资源,日本安排一个织布机公司接手了民生汽车厂,利用原有设计和零部件生产出了日本的31C型卡车。
随后让这家公司开始了汽车产业的腾飞之路,仅仅7年后,就具备了年产4000辆军用卡车的生产能力。
这家公司,就是如今的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集团——丰田汽车。
历史就是如此充满了巧合。
一家原本跟汽车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丰田织布机厂,竟然因为这样一个原因踏上了汽车产业霸主之路。
不过一开始的日本汽车因为质量差、成本高,被福特汽车摁在地上摩擦。
一直到1936年日本颁布《汽车制造事业法》,禁止外国汽车公司进入日本,日本汽车才喘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日本汽车的运气不错,赶上了三次助攻。
第一次是起步阶段,虽然没有了外国汽车的竞争,但因为日本国内穷、市场小,所以日本汽车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生产难以为继。
不过随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带来了海量的汽车需求,日本汽车业就是靠着军方的订单,才活了下来并发展壮大。
第二次是朝鲜战争。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汽车产业也是如此。
没法出口,国内又卖不出去,日本汽车面临生死大关。
这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日本首相吉田茂高兴得大叫“此乃天助我也”。
对美军来说,日本汽车虽然生产水平一般,甚至连车厢都是木头做的,但造价低廉,战争损失了也不心疼。
最关键的是,日本离朝鲜近,生产出来之后第三天就能运到朝鲜,比万里迢迢从美国运省事多了,所以就下了海量订单。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一共买了价值46亿日元的日本汽车。
丰田也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起死回生,到了1951年,丰田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海量汽车需求。
日本汽车销量从40万猛增到400多万,全面赶超了英国,挤进全球前三的位置。
海量的利润又激励日本不惜血本投入研发,慢慢让日本车企掌握了三大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的核心技术。
这时候,日本人开始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了,决定进军欧美。
但问题是,日本车在欧美都吃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