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张文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人权|2023-10-12

近几年人权问题似乎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学术界也开始了对人权问题的研究,下面是笔者在学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时结合人权问题所作的思考。

《导言》是反映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文献:其中反映这种转变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他从青年黑格尔学派空谈“人的解放”转向对现实的“市民社会”的解放的研究;而在“市民社会”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抓住对其中的核心即无产阶级及其解放的研究。抓住了无产阶级,就抓住了人的问题的根本。这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根本界碑所在;这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各种人文理论(包括人权理论)的根本界碑所在。

1843年4月《莱茵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5月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与燕妮登记结婚。在这段幸福时间里,马克思同时开始思索和理清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碰到许多使他困扰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国家、法的问题。通过书报检查令和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特别是《莱茵报》被迫停刊,马克思看到了国家和法不外是压迫人民和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真正的现实并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正是市民社会的关系才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基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真正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现实经济关系。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学说的理论破绽,决定对它进行一次彻底清理。为此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其中导言部分集中表述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考成果。

《导言》共50个自然段,贯穿全文的始终是一个“人”字,也就是说,全文是以人的解放开始,到解放的“人”结束。通过论证“人”解放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进而论证了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

马克思在文章开篇就宣布,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①,下面的任务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那个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但是,“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既然斗争转向现实,那么以往“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进一步把批判落脚到具体的德国。他认为:现实,就是德国制度本身。马克思认为:“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但是,这种批判的方式已不应再是批判本身,而应是“肉搏”式的战斗,“而在肉搏战中,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有趣,出身是否相称,这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给敌人以打击”。

接着,马克思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批判现实是手段,而解放人才是最终目的。马克思写道: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张文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人权|2023-10-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