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面临渡海作战的巨大战略需求,但是自身的技术手段有与相对存量又实在有限:比如正规的直升机只有百十来架,而且还以进口的外国中低档型号为主,这点数量与质量,在纵深数百海里的战役中实在是杯水车薪。当然,等待抱怨不是传统,于是各种土方上马的飞行渡海方式应运而生。比如滑翔翼、动力滑翔伞,甚至到现在仍然保留的“三蹦子”旋翼机,都成为频繁测试并且准备关键时候委以重任的特战手段。当然,30年时间很快过去了,随着涡轴技术的重大突破,自产正规直升机、包括武装直升机的产量与装备量都有巨大的提升。而无人机的发展与装备量甚至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于是过去准备大规模应用的滑翔伞与旋翼机的重要性普遍下降。平时只作为特战手段;
的补充,而不再是大规模渡海战役中的支柱性飞行跨越方式。其实从一开始,动力滑翔伞与简单旋翼机这些相对简陋的“飞行步兵”,能否在现代战场上真正起到从空中实现战役性攻击的方式与手段,很多专家与军事发烧友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比如认为动力滑翔伞根本只能让单兵飞行数十公里,无法完成跨度数百公里的渡海飞行行动;可携带的装备与补给品数量也非常有限。即使最终勉强飞到突击目标上空,这类飞行速度极慢、而目标特征又非常突出动力滑翔伞,会被正规的防空火力网像拍苍蝇一样的成批击落。但是实践证明,大规模的运用动力滑翔伞,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可以起到从空中渗透对方纵深,并且针对非高度设防目标,实现特殊突击的成效。过去对动力滑翔伞的误解与片面认知很多:
首先,动力滑翔伞如果在完全顺风与综合气象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并非只能飞行数十公里。实际上很多业余滑翔伞高手,在携带数十公斤空中补给品的情况下,可以顺风飞行500公里以上,最大飞行高度也能超过3000米;一般的山脉与海峡都可以轻易越过。因此动力滑翔伞并非只能低空飞行数十公里。动力滑翔伞能够在20米的距离上轻易起飞,在迎风状态下甚至可以原地起飞!稍微找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就可安全降落。而且空中可灵活操控,躲避电网、树木、建筑等障碍物。以上因素,导致动力滑翔伞在空中渗透阶段的综合安全系数极高,如果同时起飞1000个单兵滑翔伞,那么至少有900个以上,可突防成功后在既定目标区着陆。这个突防比例,可超过正规的直升机与武装直升机。至于说,
大批动力滑翔伞一旦接触防空网就容易被击落的问题,更是纯粹的脑补:如果在一个既定渗透区域的低空同时出现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动力滑翔伞来袭,那么用轻型高炮与轻武器都很难当即击中与击落。而中大型与单兵防空导弹则难以锁定这类雷达与红外特征都很小,而且成批量低空渗透的载人空中目标。比如在密集的铁穹防空网之下,仍然普遍渗透成功的滑翔伞就最有说服力。当然,通过动力滑翔伞渗透成功的特战人员大多数是有去无回,属于一次性使用;这属于没有后续接应的必然结果。如果后续有正规大部队快速接应到位,那么这些特战渗透人员,在达成战术目的后,还会有5成以上的存活概率!这对于任何首战突击敢S队来说,都算是超高标准!
请点击下列二维码,阅读“这支舰队在开战500天后,已经打到被迫迁徙保船的地步了”?等另外7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