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张文木:阳明学说的意义|2023-10-14

元蒙入主中原对中国汉族知识分子是一大刺激。明代中后期,中国汉族政权又面临边疆动荡的威胁。面对日益严重的国家危机,王阳明将朱熹教育改革继续推进,将进一步“正心”作为学问形成的核心范畴,正心不是“禅心”,相反它是反禅的。

毛泽东看二十四史时说:“看《明史》最生气,做皇帝的大多搞得不好,尽做坏事。”[1]

处士横议,是宋明两代知识分子的通病。造成这种“议论误国”恶习的原因可追溯至宋朝脱离实际的教育制度[2],元代大学者袁桷[3]说:“自宋末年尊朱熹之学,唇腐舌弊,止于四书之注。凡刑狱簿书、金縠户口,靡密出入,皆以为俗吏而争鄙弃。清谈危坐,卒至国亡而莫可救。”[4]钱穆先生更是痛陈:“学问空疏,遂为明代士人与官僚之通病。掌握独裁权的皇帝,往往深居渊默,对朝廷事不闻不问,举朝形成群龙无首之象,而明代风习又奖励廷臣风发言事。于是以空疏之人,长叫嚣之气,而致于以议论误国。”[5]

毛泽东曾批评王安石变法:“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6] 若将毛泽东这个评价用在张居正身上也是合适的。王安石变法结束至北宋亡(1085~1127年),凡42年;张居正改革至明亡(1582~1644年),凡62年。

明代的王阳明强调“正心”。是要叫你知道自己是谁即自己的社会属性,这叫正心。正心就是正根,讲的就是立场。有立场才能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论,根正,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心歪国歪。

明代的王阳明强调“正心”,不是要求学生只会读经典,而是要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这叫正心。心不正,则无以担当国事。与孔子、朱熹一样,王阳明也是直面“时代问题”的思想家,他们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们是战士。

故此,阳明先生针对宋明学界积弊说:“人须在事上磨”[7],而不是在书上磨。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张文木:阳明学说的意义|2023-10-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