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暗影小队:重阳日|2023-10-24

    今天是传统节日重阳节,既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且是奇数中最大的阳数,因日与月皆逢九,“九九”为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又称“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且“九”同“久”音谐,人们将“九九重阳”视为“天长日久”的象征。
    重阳节源自于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在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史料及考证,上古时就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而目前可考证最早记载重阳的典籍是《楚辞》,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是代指上天,还不是指节日。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到了重阳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东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讲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了秋菊与酒。也就是说,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而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时,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到景山登高,以畅秋志,这一风俗一直流传到清末。
    而关于重阳节来源的传说,则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便是桓景除瘟魔的故事,也是目前相对公认的重阳节传说。另据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所载,当年的九月九日已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秋菊傲霜,用以浸酒,可“辅体延年”。加之“久”“酒”亦为音谐,重阳饮菊花酒遂流传至今。作为阳数之极,“九”又被称“极阳”或“老阳”,这就与老人联系起来,“九九”与“久久”音谐,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很多人喜欢十全十美,“十”代表“满”,但先人非常注重把握事物的“度”,也就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意思,而“九”恰好是在上升趋势中的极点,是有限之极,可永存而不衰,所以也视重阳为“极佳之期”“往复之日”。
    所以从古至今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就有登高的风俗,故而重阳节又名“登高节”。登高的地点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或是登高台等。之所以形成登高的习俗,由来大致有以下原因,一个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认为登高可近于天,可行祝祷之事。另一个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节气,认为呼清去浊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呢,重阳日历来也有赏菊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重阳节为秋菊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古时还有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所以自古以来重阳节都被视为祈求健康长寿、祈福和庆祝丰收的节日,不过由于重阳节历来庄重端凝,一般不会说快乐,而是祝安康吉祥。同时呢,虽然重阳赏菊是一件惬意之事,可赏归赏,送就算了,毕竟在民间习俗中菊花一直是祭奠之用,这要是拿去送人,反而适得其反…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纪念传承,虽然…不放假…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暗影小队:重阳日|2023-10-24
分享到